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6月18日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探索

□ 蒋晓云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就在于以产业融合、科技创新的方式促进农村产业链条延伸发展,减少地理因素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以人才培养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并通过加大福利政策和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氛围吸引高素质人才驻留农村,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强有力的支撑力量;最后以因地制宜、绿色发展的方式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特色化、绿色化,实现农业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

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条促进有机产业发展

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不能就农村谈农村,就农业谈农业,必须坚持城市和农村融合发展,农业和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融合是高质量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够打破城市与乡村的壁垒。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前提之一是实现产业升级转型。从产业结构方面看,着力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与城镇化发展的结合,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发展,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以农林结合、农牧结合、农工结合、农商结合为内容促进可持续发展;从土地规划方面看,完善土地规划标准,科学规划空间,争取实现“一田多产,一水多用”;从产业链条延伸方面看,依托农村资源拓展农业农村功能和延伸农村产业链条,促进农村产业有机发展,加强农业加工服务,拓宽产品流通渠道,利用“农业+互联网”的方式,以互联网信息技术赋能农村产业链条发展。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科技创新,并瞄准农业强国目标,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科技创新是当代农业农村生产的重要因素,也是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工具。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注入科技力量,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要聚焦核心技术突破、开展原创性技术制造、引领科技攻关克难,完善科技创新制度。促进数据、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进一步推进农业领域科技体系发展,推动实现品种、技术以及模式等方面创新,创造高效益的现代化农村产业。并且,加速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应用于农业发展,推动农产品综合产销一体化平台建设,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人才保障:注重农业农村人才培养与引进

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其中科技人才是重要依托,只有不断培养高层次人才才能进一步创新创造生产工具以提升生产效率。所以,新质生产力要求提高育人质量,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必须坚持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并重,才能更好地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农村人才培养方面。必须加强农村教育资源比重,制定更加有效、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对内加大农村教学福利支持力度,吸引更多教育人才来到农村形成良好教育氛围。推动农民接受新知识、学会新技能、探索新世界,学习更高层次的科学技术、更完善的专业知识。必须建立健全农村教育体系以促进农村高素质人才培养。加强农村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宣传,提升农民的知识储备量并通过高层次人才指导农民生产。

在吸引高层次人才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农村经济发展、教育发展和社会治理均需要高层次人才的助力。在经济方面,需要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对所需的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给予相应的福利政策并大力支持人才引进项目。在环境氛围上,农村地区的福利待遇与发达城市相比较而言是处在劣势地位的,仅仅依靠福利力度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单路线必然会导致农村经济崩溃。所以在当地能够给出的福利力度基础上还需要营造爱惜人才、见贤思齐的环境氛围,良好的工作氛围是吸引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因素。

因地制宜:全力支持打造农村特色品牌

特色产业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做好“特色”文章。一是借鉴他人成功经验,二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因各地农村发展的资源和状况不同,所以不能盲目照搬照套其他农村地区的建设模式,例如,贵州作为中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在农业种植方面,很难使用平原地区的大机器设备进行农业生产。所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构建什么样的产业体系,与当地的地方特色、地方文化和地形地貌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不能盲目跟随“热点”而不顾自身条件,当地村委必须全面掌握农村情况,深入扎实考察,充分分析自身特色和市场环境,利用好新技术打造符合自身特色的农村产业品牌。打好农村产业特色牌,促进“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中国农村的情况各有不同,面对不同类型的农村地区,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例如,自然环境资源丰富、自然风光保存完好的农村地区,可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园;以农作物生产为主,具有一定市场的农村地区,加强农业生产的科技化、智能化,运用电商、大数据等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扩大农产品市场规模,提升农业规模化运营程度,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整体来说,因地制宜建设农村,一是需要整合农村资源,当地政府、村委对农村资源发展情况和市场发展趋势有清晰认知并优化当地资源,提升整体的效益。二是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质量。加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以新兴科技促进农业产品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农村发展提质增效。三是紧密联系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当地空间布局情况、产业结构和设施配置等,结合当地特色和优势资源发展农村产业。

绿色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生态化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一环。目前,农业农村发展仍然面临着环境污染问题。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色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前提,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绿色是不可缺少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激发农业农村走环境友好型道路,以高精尖人才推动前沿性科技赋能农村产业绿色化发展,形成科技强、消耗低、污染少的产业结构。

在农业生产环节,加快突破农业生产中绿色化肥、农药的研发,突破前沿性技术难关,将传统品种转为绿色有机品种,即低耗能高质量的种子。有机物种在生长过程对于化肥、农药的需求少或零需求,能够促进循环种养,形成小型生态系统,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农业污染,增强生态修复和保护。在工业生产环节,坚持工业生产全过程减污降碳,从生产源头—过程—末端促进工业生产绿色化、低碳化。源头上采取清洁原材料代替,强化资源利用高效多级设计和资源回收过程与末端治理一同促进工业生产的资源合理化利用。在农民生活环节,加强村民生态文明理念教育,减轻村民经济心理负担。一方面鼓励村民除陋习、讲卫生、树新风,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新风尚。另一方面采取具体措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完善生活垃圾管理制度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25-06-18 1 1 黔东南日报 c298314.html 1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探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