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周燕 万再祥 陈传清 杨海 龙春英 杨东 曹友盼
乡村颜值高,特色产业旺,“三金农民”乐。在岑巩县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党群同心绘就了一幅和美乡村新画卷。近日,笔者深入岑巩县各乡镇走访调研,从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到焕然一新的人居环境,从产业结构优化到乡村治理创新,处处可见“两清两改两治理”行动带来的喜人变化,深切感受到乡风文明的美丽蝶变。
客楼镇:多元产业让村民变成“三金农民”
初夏时节,笔者来到岑巩县客楼镇白家坝村大龙塘水蜜桃基地里,拇指粗的南瓜藤在桃树间隙蓬勃生长。
基地负责人吴天军正和工人们一起弯腰扶藤、精准打顶。
“藤蔓长到20厘米就得掐掉顶芽,侧枝萌发越多,南瓜的产量和收益越好。这片80亩的水蜜桃基地,由村合作社负责提供种苗、农资,我们只负责管护,就能拿到四成收益,这可比自己单干划算多了。”吴天军介绍。
“桃树‘三年挂果、五年丰产’,等不起啊!”白家坝村支书、村合作社负责人王朝军告诉笔者,“我们在桃林中套种40亩蜜本南瓜,形成‘一地双收、长短互补’的产业格局。”
“是政策给了我们发展产业的底气。”王朝军介绍,70万元财政衔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为村合作社的水蜜桃苗木栽植及后期管护、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了资金保障。
“桃园管护年用工200余人次,发放务工报酬超2万元。今年,村里采取‘桃+瓜’的套种模式,桃林下套种40亩蜜本南瓜,预计亩产2250公斤,预计增收10万元。”王朝军说。
此外,通过建立产业收益分配制度,产业收益的40%定向分配给脱贫户、监测户、脱贫不稳定户等重点群体,40%作为村集体产业发展滚动资金,20%专项用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既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利益,又为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如今的白家坝村,多元产业版图在政策赋能下加速扩展。1400亩太子参生机勃勃,800亩百合郁郁葱葱,800亩烤烟绿叶舒展,500亩辣椒茁壮生长,800亩精品水果孕育希望。
据了解,该村构建起“支部主导—合作社运作—群众参与”的协同机制,实现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向村集体产业集聚。村民化身为“土地流转收租金、务工就业挣薪金、入股分红拿股金”的“三金农民”。
天星乡:“金色产业”铺就富民路
走进岑巩县天星乡地城村黄花菜种植基地,金灿灿的黄花菜随风摇曳、美不胜收,一派丰收景象,20余名群众在黄花菜田间,采摘黄花菜,田间地头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每天天刚亮就过来,中午结束,一天能摘三四十公斤。”天星乡地城村村民高爱香说,“这里工作轻松,既能挣钱又能顾家,家里闲置的土地都流转给基地了。”
近年来,地城村依托资源优势,深挖土地资源潜力,通过流转土地,采用“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将基地与农户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带动群众就近就业,实现增收致富。
“小小黄花菜是我们村增收致富的‘金色’产业,500元一亩,土地流转涉及5个村民组129户563人,种植黄花菜不仅有效提高土地种植效益,还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增加收入。”该村党支部书记高元芳介绍。
据了解,黄花菜又名忘忧草,兼具药用与食用价值,且种植门槛低,管护简便,一次投入多年收益,并且黄花菜产业生产周期短、见效快、收获时间长。黄花菜采摘后,通过加工厂进行烘干,制成干品,再发给客户。
“黄花菜是订单收购,80元一公斤。”该基地负责人陈国武介绍。
目前,地城村发展黄花菜种植500亩,丰产期亩产黄花1500公斤,每亩可加工成干黄花150公斤,干黄花总产量3.75万公斤,总产值600余万元。
思旸镇:“四聚焦”打造人居环境“新样板”
为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近年来,岑巩县思旸镇以“两清两改两治理”行动为抓手,通过“四聚焦”打造人居环境“新样板”,推动乡村颜值、气质、品质实现多维提升。
建强一支攻坚队伍,锻造整治精锐力量。统筹整合村(社区)干部、党员骨干、公益性岗位人员、网格管理员及农村妇女志愿者,组建专业化环境整治志愿队伍。划分日常巡查、集中整治、成效督导三大职能小组,聚焦主干道路、公路沿线、河道沟渠等重点区域,开展“拉网式”清理行动。
构建三维宣传矩阵,激活全民参与热潮。线上搭建“云端晒美”平台,开设“美家美户”专栏,形成“线上晒美—互动比美—全民学美”。线下开展“千份倡议进万家”行动,划定区域设置立体宣传栏;创新“院坝议事会+最美户现身说法”活动,开展环保主题、垃圾分类进社区、进校园实践活动。
实施全域精准摸排,建立问题销号机制。以村(社区)网格为基本单元,开展“地毯式”排查,重点标注农贸市场、卫生死角等难点区域,建整改时限“问题台账”,实行“销号管理”。
凝聚多元共治合力,织密全域治理网络。设立“党员责任区”32个,带领群众庭院“微整治”;创新“积分超市”激励机制,纳入环境整治参与积分体系;组建“巾帼先锋队”21支,带头践行“四净两规范,四勤两参与”标准;联动帮扶单位增设垃圾斗车12台,发动在外人才捐资完善公共设施,构建起“党建引领+群众主体+社会协同”治理模式。
建立“月评比、季推进”制度,开展“清洁网格”等评选,对先进网格颁发流动红旗、落后网格悬挂“整改黄牌”,评比结果与村级考核、文明家庭评选挂钩,实现人居环境从短期整治到长效管护的“新样板”转变。
从客楼镇的“三金农民”到天星乡的“金色产业”,再到思旸镇的打造人居环境“新样板”,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岑巩落地生根,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备注:1亩=0.0667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