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龙静 龙先华) 近年来,我州围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在就业优先、人才支撑、技能提升三大关键领域精准发力,着力打造“桥头堡”人力资源引擎,推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畅通就业供需渠道,打造劳务协作“新高地”。依托东西部劳务协作机制,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城市、行业协会及龙头企业联络,全面摸排梳理适配黔东南劳动力岗位信息,建立“大湾区用工需求清单”并定期更新,确保用工信息精准直达劳动者。深化“点对点、一站式”劳务输送模式,组织东西部协作专场招聘会等活动,打通劳动者赴粤就业“最后一公里”。在务工人员集中区域设立“黔东南州劳务协作服务站”,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困难帮扶等“全链条”跟踪服务,确保务工人员“出得去、稳得住、能发展”。今年以来,全州收集粤港澳大湾区用工岗位6.2万个,举办东西部协作各类招聘会49场次,向大湾区“点对点”输送劳动力1.01万人。
构筑人才引育体系,锻造发展智力“强引擎”。围绕“桥头堡”建设现代产业、数字经济、开放型经济等关键领域所需,编制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开辟引才“绿色通道”,通过参加全省人博会、赴高校专项引才、“蓄水池”重点人才招聘等方式,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技术团队。推动省级“专家服务基层”项目落地,邀请专家人才通过现场指导、培训讲座、技术合作等形式服务基层,为基层提供智力支持。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建产学研平台,促进人才双向流动、协同培养,培育一批掌握先进技术、具有宽广视野的州内人才。今年以来,发布急需紧缺人才岗位631个、引进到位184人;2024年以来,组织6个专家服务基层团共51名专家,为全州41个项目提供智力服务,解决技术难题75个。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区域竞争“硬实力”。深入分析大湾区产业升级趋势和用工技能要求,动态调整优化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围绕家政服务、康养服务、黔菜师傅等就业前景广、需求量大的重点项目开展培训。深化“校企政”协同联动,推动州内职业院校、技工学校与大湾区优质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大力推广“订单式”“定向式”“冠名班”等联合培养模式。积极引入大湾区优质培训资源和先进课程体系,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含金量。整合粤黔协作资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等,加大对“桥头堡”相关领域技能培训的投入保障。强化培训后就业跟踪服务,建立健全培训合格学员信息库,主动对接大湾区用工企业推荐就业。今年以来,联合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冠名班”等培训各类技能人才68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