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6月19日

北京来的书记变成了“自家人”

—— 记全省乡村振兴优秀驻村第一书记肖晨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清晨薄雾中,肖晨踏露走进楠竹林。这位来自北京的驻村第一书记轻抚竹节,动情道:“两年了,它们和村民就像我的亲人。”6月17日,刚获评“贵州省乡村振兴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的肖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村庄发展的需要和村民沉甸甸的信任,是他扎根一线的最大动力。两年来,他用实际行动助力茅坪村农特产走出大山,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2023年,时任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用审批部副处长的肖晨,跨越2000公里来到黔东南腹地,担任锦屏县茅坪镇茅坪村驻村第一书记。 为了迅速摸清村情民意,肖晨一头扎进了农家院坝。他走遍了全村458户,厚厚的6本“民生日记”密密麻麻记满了每家每户的人口、收入、就业和急难愁盼。

“从学方言开始,努力听懂谁家娃上学有难处、谁家老人常生病、谁在外打工、乡亲们对产业有啥期盼……”肖晨回忆道,正是靠着这股“磨破嘴皮、踏穿鞋底”的劲头,他通过与村民拉家常、聊生计,一点点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很快从“北京来的干部”变成了村民口中亲切的“村里人”。

摆在肖晨面前的,是“人均半亩竹柚”的窘迫现实。如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他与村“两委”班子反复谋划,邀请农技专家翻山越岭实地调研,最终为茅坪村厘清了方向:立足特色,三箭齐发——楠竹产业做“增量”、农旅融合促“增效”、电商赋能谋“破局”。

蓝图绘就,重在落实。肖晨一次次“回娘家”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汇报情况、争取支持。在他不懈努力下,30万元帮扶资金落地,用于铺设楠竹林灌溉管网和产业路,昔日“下山难”的楠竹得以畅通外运,1500亩“竹旅融合产业园”初具规模,翠竹掩映间,旅游的潜力悄然萌发。紧接着,他又协调28万元,建起200余亩蜜柚标准化种植基地。如今的茅坪村,真正实现了“山上楠竹摇钱树,山下蜜柚聚宝盆”的生态致富图景。

产业兴了,销路更要畅。肖晨多方奔走,为茅坪村搭建了“线上直播+线下体验”的双轨销售平台。村里注册了富有诗意的“茅坪柚事”商标,设计了彰显地域特色的“清水江牌”系列包装,精心培育了12名本土“直播新农人”,并成功举办了首届“蜜柚采摘节”。

楠竹也焕发新生,开发出的精美竹编工艺品、环保竹炭日用品等,沿着畅通的产业路,直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2024年,丰收的喜悦结出硕果:62户脱贫户领到了效益分红,80位村民告别了“背篓营生”,实现了家门口稳定就业的“工资梦”,村集体经济增收超过20万元。

“肖书记来的这两年,是村里变化很大、乡亲们得实惠也很多。特别是茅坪沿江的15座凉亭年久失修,他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修整凉亭。”茅坪村党总支部书记龙泉梅感慨道。她把肖晨和帮扶单位的倾力付出看在眼里:他们争取资金 100 余万元改造“坑洼”通组路 2.3公里,修缮 90 多盏太阳能路灯,为 35 户独居老人安装智能烟感报警器,协调农发行工会开展“金秋助学”,资助8名家庭困难学生圆梦大学……

两年来,肖晨始终坚持把群众最急最难最盼的问题当作“头等大事”,把笔记本里记录的200多条村民诉求,一件件装在心里、一项项落在实处。而村里那句印刻在乡亲们心间的质朴评价——北京来的书记变成了“自家人”“这肖书记不是来混日子的!”——道尽了所有的信任与不舍。

--> 2025-06-19 —— 记全省乡村振兴优秀驻村第一书记肖晨 1 1 黔东南日报 c298424.html 1 北京来的书记变成了“自家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