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6月19日

初闻面包香

□ 李田清

四月的德国春寒料峭,阳光裹着冷风漫过泛青的草地,阿尔卑斯山巅积雪尚未消融。

当飞机缓缓降落在慕尼黑机场,我心中满是对这片陌生土地的好奇与期待。

此次前来,是专程看望在德国工作的女儿。

这是我头一回踏上欧洲的土地,也是我和欧洲面包的初次照面。

初到欧洲,面包的麦香、牛排的肉香,一切都新鲜得如同清晨带着露珠的花朵,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两个月来,女儿一有空,就带着我和老伴穿梭在德国的大街小巷,转角总能撞见飘着面包香的小店。后来,又先后领我们去了巴黎、雅典、米兰、布达佩斯、巴塞罗那、威尼斯等地,走进一家家弥漫着异国风情的餐厅。

每回推开挂着洋文招牌的馆子,满屋子面包香就扑面而来——这辈子头回离这些“洋面包”这么近。

面包,是欧洲人日常生活中的主食,用天然酵种慢慢发酵,经炭火或石板烤制,外壳脆硬、口感微酸,麦香浓、嚼着香,香得让人难忘。

牛排端上来时,滋滋作响,铁板上的牛排被煎得恰到好处。配菜是几棵翠绿的西兰花和金黄的胡萝卜,搭配得精致又好看。

切下一小块放入口中,肉质鲜嫩多汁,让人陶醉其中,一口接一口,欲罢不能。

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面包与牛排的新鲜感逐渐消退,记忆深处的家乡味道便开始苏醒。

就拿鱼来说,欧洲人做鱼的方式,大多是煎或烤,表面刷一层橄榄油,烤得外皮金黄酥脆,里面的鱼肉很是鲜嫩。搭配的是简单的柠檬汁和香草,吃起来清爽可口。

但是,新鲜劲过后,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那种透进骨子里的鲜香,怎么都找不着。

我不禁想起黔东南的酸汤鱼,那味道至今让我回味无穷。

酸汤是酸汤鱼的灵魂,用当地特有的毛辣果、朝天椒等食材,经过老坛发酵而成,酸得醇厚,辣得过瘾。鱼则是刚捞上来活蹦乱跳的稻花鱼,切成大块放入酸汤中炖煮。

煮好的酸汤鱼,汤汁红亮,鱼肉鲜嫩爽滑,酸香麻辣的味道让人欲罢不能。一口鱼肉,一口酸汤,光是想想,口水就忍不住流了下来。

再说到牛排,欧洲人对牛排的烹饪追求原汁原味,注重火候和调味的精准。可黔东南的牛肉做法,却充满了野性与创造力。

就拿从江的牛瘪来说,那独特的味道,在欧洲无论如何也品尝不到。

这道被称为“百草汤”的菜肴,是将牛胃里还未完全消化的草料取出,过滤后加入锤油子、辣椒、花椒、生姜、大蒜等佐料,与牛肉一起炖煮。

虽然听起来有些奇特,但煮出来的汤浓郁鲜美,牛肉也带着一种别样的清香。

随着对家乡菜的渴望愈发浓烈,于是我常常去超市买菜,自己动手做饭菜,寻找那份熟悉的味道。

可走进超市才发现,这里的蔬菜种类稀少,除了常见的生菜、西兰花、胡萝卜等,很难找到其他新鲜的蔬菜。不像在凯里的菜市场,四季时蔬应有尽有,色彩斑斓,充满了生活气息。

而且,德国的蔬菜价格贵得离谱,一把小白菜,在国内可能只要几块钱,在这里却要十几欧元,换算成人民币,比国内贵了好几倍。

每次买菜,我都要小心翼翼地计算着价格,再三斟酌,尽量选择价格相对便宜的蔬菜。

不仅如此,欧洲的菜品做法也与国内大相径庭。这里主要以烤、煮为主,厨房总是干干净净的,几乎没有什么油烟。

而国内的烹饪方式丰富多样,其中爆炒最为常见,大火热油,将食材放入锅中快速翻炒,火候大,油烟也大。

但在德国,每家每户都安装有烟雾报警器,像个时刻警惕的卫士悬在天花板上。

我第一次做菜时,女儿就提醒我:“爸,在这儿做菜可得小心点,千万别弄响了烟雾报警器,这玩意儿可灵敏了,响了是要罚款的。”

当时,我嘴上应着,心里却没太当回事,心想做饭菜几十年了,还能被个报警器难住?

然而,没过多久,我却把报警器弄响了。

那是去蒂蒂湖旅游,当时我们住在民宿里,我准备做一顿家乡菜解解馋。

我像在国内一样,起锅烧油,放入葱姜蒜爆香。没想到,这里的橄榄油油烟特别大,菜刚下锅,“滋滋”几声后,厨房里就烟雾弥漫。

紧接着,“呜呜呜”尖锐的警报声突然响起。吓得我手忙脚乱,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

“老爸,别慌!”女婿听到警报声,赶紧跑过来,迅速搬来板凳,站上去用手顶住报警器,过了一会儿,警报声才停止。

这一下,可把我给吓坏了,额头上满是冷汗。

不过冷静下来,倒也理解了这份“严苛”。

后来才知道,德国的火灾报警器无处不在,家庭、医院、学校、超市等建筑的天花板上都有,每个都有专属编码,一旦触发,消防中心能精准定位,五分钟内消防员就会赶到现场。

这份严谨细致,确实让人佩服。

我不禁想,中国能不能学习借鉴德国的先进经验?在一些老旧小区和容易发生火灾的场所,也都装上这些玩意,那些失火的悲剧,是不是就能少些?

如今,在德国探亲的日子还在继续,每天推开家门,总能闻到面包的麦香与牛排的焦香,只是如今再闻,这香气里不再只有陌生的新奇,而是多了份踏实。

而那些关于面包、牛排和家乡菜的记忆,则像一颗颗珍珠,串联起我在异国他乡的点点滴滴,有对异乡的好奇,有对家乡的思念,也有对中西两种文化的理解与感悟。

等回国时,我要把这缕带着欧洲记忆的面包香,连同那些温暖而难忘的日子,说给家乡的亲人们听。

--> 2025-06-19 1 1 黔东南日报 c298433.html 1 初闻面包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