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魏丽萍 韦启悬 聂蕾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 2025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时说
“春天到,春意浓,千树万树绿葱葱,布谷鸟儿声声唱,布谷布谷快播种……”悠扬婉转的歌声从黎平县肇兴侗寨的鼓楼里飘出,吸引大批游客驻足聆听。
悠悠侗歌,如林间溪涧般清澈流淌,承载着侗族儿女对自然节律的千年体悟,更凝结着文化传承孕育的智慧结晶。
一曲《布谷催春》,犹如一声声布谷鸟鸣,唱出了因时而作的春耕场景,亦重现了三个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到肇兴侗寨考察时的感人情景。
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黔东南,开启全国两会后的首次地方考察。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点燃万千奋斗者的热情,为这片奋进的热土标注了历史新坐标,擘画了发展新图景,注入了强劲新动能。
放眼今日之黔东南,各族儿女沉浸在总书记考察带来的温暖、幸福和喜悦中,从机关到基层,从城市到乡村,到处呈现着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场景,到处洋溢着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处处铺展着实践创新的画面。
殷殷嘱托,化为前行动力;切切关怀,凝聚奋进伟力。当前,黔东南正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坚定信心、苦干实干,稳中求进、善作善成,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奋力开创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锦绣黔东南新未来。
坚定自信 焕发生机
“悠扬的侗歌唱给党呀唱给党,呀啰呀啰耶……呀啰耶呀啰耶……”每当夜幕降临,肇兴侗寨鼓楼下便会歌声阵阵,宛如天籁,《侗歌声声唱给党》承载着侗家人最质朴、最诚挚的爱戴之情,萦绕在古寨的上空。
“当时总书记来到肇兴侗寨,我们就在寨门口唱侗族大歌迎接。这是我们侗族的宝贝,一定要传承下去!”回想起三个月前的情景,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黎平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陆艳玉的眼中依然闪烁着光芒,总书记的到访,让她久久难忘。
侗家人常说,“饭养身,歌养心”。侗族大歌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2500年来的族群认同与文化记忆,如今更成为了侗家人增收致富的“金凤凰”。
陆艳玉未曾想到,现在她们在鼓楼下的吟唱,已成了游客眼中“最古朴的时尚”。
“我们的队名叫‘布谷催春’,因为布谷鸟是报春的使者。我们歌队也要做乡村振兴的‘布谷鸟’,用歌声唱出好日子。”陆艳玉曾是一名导游,走遍侗寨的她深知没有体验感的侗寨留不住游客。2022年,她在当选村妇联主席后,带着传承侗族文化的初心,挨家挨户说服农妇、店主、返乡青年加入村里的歌队。
白天耕耘劳作,夜晚唱歌表演。平日里,陆艳玉还经营着自家的侗族文化体验馆,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蜡染、打糍粑、捉鱼等侗族文化和民俗。古老歌谣与现代体验深度交融,让更多的游客慢下来、留下来、住下来。
“好多游客来,都点名要听《布谷催春》。”从小在歌声中长大的陆艳玉特别欣慰侗族大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如今,“布谷催春”表演队每晚都准时在鼓楼下开演,歌声、欢笑声连成一片,在侗寨的夜色里荡漾。
“总书记说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这些话我们记在了心里,现在提起侗族文化,我们都充满自信。”陆艳玉满脸自豪地说。
以歌代言、以歌传情、以歌记事,传唱了2500多年的侗族大歌歌唱历史故事、自然之美,唱出了对生活的热爱,也唱出了好日子。
“现在肇兴侗寨旅游迎来‘井喷式’增长。‘五一’期间,景区接待游客7.0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0.76亿元,同比增长都在45%以上。”肇兴村党委书记陆卫敏兴奋地说。
陆卫敏介绍,文旅融合促进产业呈现方兴未艾、稳定增长的发展势头,也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肇兴侗寨把旅游和非遗结合起来,做出自己的特色。现如今,5000多人的村寨都吃上了“旅游饭”,400多家酒店、民宿、饭店,60多家传统手工艺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带动村民2000余人就业创业,共享发展红利。
“民族的特色,很古朴也很时尚。”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寄语,如同春风化雨,让深藏群山的民族瑰宝焕发出新生机。
打开山门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千年古韵的民族风情正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绘就一幅乡村振兴新画卷。
传承保护 绽放异彩
在肇兴侗寨,五座以“仁、义、礼、智、信”命名的鼓楼耸立于村寨中心,飞阁重檐如羽翼舒展,檐板彩绘诉说着侗族千年文明。
“先有鼓楼后有寨”。在侗家人心中,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性建筑,是侗族同胞的议事厅、是戏台,更是“精神祠堂”,而每一座鼓楼的营造完全靠榫卯衔接,没有用到一颗钉子。
“墨线是木匠的生命线,线准活儿才稳,线歪了,活儿也就废了!”今年57岁的掌墨师陆德怀正在为一栋新修的木楼掌墨。他眼神专注,手中的墨斗线如灵动的游丝,精准地在木材上留下标记。
27岁就当上掌墨师的陆德怀,如今已修建了上百座木构建筑。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侗族鼓楼的营造没有图纸、没有教程,掌墨师一根丈杆走天下,技艺传承主要依靠师徒之间言传身教。
“技艺不能藏私,要像鼓楼里的火塘,烧得越旺人才会越聚越多。”陆德怀敞开家门广收学徒,并倾囊相授。如今,他的徒弟既有同村青年,也有慕名而来的外省木工,50多名弟子散落各地,让侗族木构技艺走出深山。
“现在我带着徒弟一起探索木构技艺的传承新路,让老手艺也能跟上新时代。”对于未来,陆德怀信心满满。
在榕江,名叫“無名营造社”的建筑设计事务所,通过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的有效结合,让侗族木构技艺绽放新风采。
無名营造社扎根黔东南8年,期间发起 “掌墨师计划”,将掌墨师们集结起来,完成了80余栋民宿、民居的设计改造。如今,该事务所在榕江县都江村打造了集生产、体验、研发于一体的“千匠百工木构产业基地”,通过半工业化的辅助,实现建造效率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我们要用黔东南的资源、现代的审美、匠人的技艺,让‘有形’建筑与‘无形’非遗携手走进新时代。”無名营造社建筑师、千匠百工木构产业基地项目负责人王海说。
今年4月,由無名营造社设计建造的“倚山人手造生活非遗工坊”入选第二批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走进工坊,不仅可以看到独特的木构建筑,还能看到历经千年的侗布制作工艺和蜡染技艺在传承和发展中焕发新生。
文化是“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传承发展始终念兹在兹、关怀备至。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毕节黔西市化屋村考察时就强调“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今年3月,在肇兴侗寨考察时又强调“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苗乡侗寨从未停止脚步。近年来,黔东南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通过建立多重保护机制、多维传承机制、多招宣传机制、多元利用机制,积极探索非遗保护传承新路径,持续激发民族文化新活力,助力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融合创新 释放活力
“轻轻把布放进染缸,注意看它慢慢变蓝的样子。”在榕江县丰登村倚山人手造生活非遗工坊内,侗族服饰技艺传承人杨成兰站在一群孩子中间,手把手指导他们体验植物染。
“染布是侗族织染技艺的关键,‘三浸三晒’的工序看似简单,实则藏着大学问。”说话间,她捞起一块刚完成“三浸三晒”的侗布,布面上天然形成的冰裂纹如同水墨画,“你们看,每块布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我们的民族文化,在时光里慢慢沉淀出自己的样子。”
2016年,杨成兰从城里辞掉工作,回到家乡建立非遗工坊。她充分利用蜡染和侗布创新开发产品,开展研学及旅游住宿,助力乡村振兴。2021年以来,已带动当地450余名妇女就业增收,工坊年收入达100万元。
“织几匹布就有现钱拿,咱们的老手艺真是越织越有奔头,不用外出打工,还能把家里老小照顾好,日子过得很舒坦!”在工坊务工的村民杨义银笑着说道。
多年来,杨成兰带领团队深入研究侗族传统织染技法,结合现代审美,研发出160多种手工布样与20余类植染色系。在销售渠道上,杨成兰通过电商平台、直播等方式,将侗族织染产品推向全国乃至全球。如今,她的产品已远销10余个国家,小小的侗布,成为了连接世界与侗乡的纽带。
习近平总书记在肇兴侗寨考察时,走进侗乡特色产业基地,观看蜡染工艺流程,对蜡染产品兴趣满满,并给予鼓励肯定。这让黔东南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信心倍增。
黔东南历史底蕴深厚,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苗绣织造、银饰锻造、蜡染绘艺、泥哨塑形等为代表的“指尖技艺”,逐渐成为带动民族地区致富振兴的“指尖产业”。
“一针一线”既是文化,也是未来。如今,黔东南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技艺,通过传统技艺研究、产品创新设计等,让传统技艺重焕生机,更以“非遗+产业”的模式,带动老百姓家门口就业,赋能乡村振兴。
不负重托,铭之于心,也践之于行。黔东南牢记嘱托,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奋力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新的时代芳华。
记者手记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既要创造转化文化根脉,更需创新发展时代新章。从2015年的遵义红色文化,到2021年的毕节苗族文化,再到今年的黔东南侗族文化,是以“两个结合”激活文化生命力的创新探索,充分展现着贵州各民族文化美美与共的绚丽图景。行走在黔东南,处处能感受到文化自信的强劲脉搏。当民族文化融入生活、对接产业、惠及民生,不仅让民族特色焕发新的光彩,更让当地群众的生活如总书记嘱托的那般,“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