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余天英) 自6月19日上午8时以来,雷山县遭遇持续强降雨。当洪水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之际,一场无缝衔接的应急响应体系全速运转——截至6月21日14时,提前紧急转移避险累计274户596人,转移避险区域派有干部管控,关停在建项目15个,用精准防控实现“零伤亡”的生命奇迹。
20日凌晨,永乐镇开屯村被暴雨笼罩。村民蒋胜发家的房屋地基在雨水冲刷下不断松动,危险步步紧逼。凌晨2时5分,村党支部书记杨平带领的应急队伍冲破雨幕抵达现场,发现屋基已严重受损,且家中有行动不便的老人,救援人员当机立断:“立即撤离!”仅用几分钟,一家三口被迅速转移至安全的邻居家中安置。
25分钟后,惊心动魄的一幕发生——凌晨2时30分,蒋胜发家的房屋轰然垮塌。正是村干部精准预判与果断行动,在灾难降临前抢出了生命通道。“自然灾害面前,保证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重要物品别担心,雨停后我们帮大家取!”杨平一边安抚惊魂未定的村民,一边筑起一道无形的安全警戒线。
面对严峻汛情,雷山县织就了一张立体防护网。在“人防”战线,164支应急志愿队伍共5288人闻“汛”而动,逐户排查险情、转移群众。在“技防”中枢,县水务局监测中心的高清大屏上,各监测点实时雨量、水位数据和现场监控画面不断跳动,构建起智慧防汛的“千里眼”。
更关键的是部门联动的预警“神经末梢”——县气象、水务、应急部门无缝协作,预警信息通过短信、广播、电视、新媒体等渠道精准直达群众。从指挥中心到田间地头,从大数据监测到村干部的敲门声,“人防+技防”的双网融合,让防灾响应跑在了洪水前面。
在危机应对的背后,是未雨绸缪的坚实支撑。雷山县在启动应急响应的同时,已将6000余件(套)防汛物资前置至关键区域。帐篷、救生衣、应急灯等物资随时待命,确保受灾群众第一时间获得基本生活保障。
据雷山县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徐雷章介绍,该县召开专题会议,组织全县1000余名干部队伍,按照省“211”、“四色四响四反馈四早”等工作机制,下沉乡村一线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落实好“关、停、测、转”等措施,确保防汛工作没有出现人员伤亡等灾害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