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杨鹏
尚寨与我,并不陌生,缘于二十多年前镇远县尚寨土家族乡首届唢呐节的一次采访。当天,置身于乡政府所在地的尚寨村大街小巷人潮涌动、热闹非凡。唢呐队身着土家服饰,手拿唢呐,有吹长唢呐的、有吹短唢呐的、有短管一人吹的,有长管两人抬的,声声唢呐奏响了文化兴乡的小康乐章。高亢嘹亮的唢呐声飘荡在大山深处,悠扬动人,讲述着土家人幸福时光的美丽故事。一段故事宛如美妙的旋律时而在我耳边轻抚,如梦如幻。
踏着夏天的脚步,我又一次来到尚寨村,那里满眼都是绿的底色。山峦叠嶂、沟壑纵横和莽林苍翠正是原生态尚寨的诗意表达。辣椒、烤烟、太子参等连片特色产业,勾勒出了一个村庄新的美丽和幸福长卷。
尚寨村的族称族源及迁徙,很值得文化学者们去探究。尚寨村民族多以土家族居多,土家族对本民族的称谓有两种:即汉语所称的“土家”,与本民族语所称“毕兹卡”或“密兹卡”、“具其卡”、“其锦卡”等。土家族人自称“本地人”,称汉族人为“客家”。春秋时期,土家族被称为“巴人”。秦汉时期,土家族包括在“武陵蛮”或称“五溪蛮”中,宋代,“蛮”与“土”的称谓交错使用。以后“蛮”逐渐为“土”所代替。到元代,“土”已成为土家族的专称。1950年,国务院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以“土家族”为法定族称。据尚寨铜锣溪李永清、李国奎两位老人介绍:听老人传说,尚寨土家族是从江西吉安迁来,先于湖南、四川,后徙于贵州思南、印江、石阡、镇远县大地乡上庄,分徙尚寨铜锣溪。
尚寨土家木楼依山就势而建,在尚寨河两岸通过两座桥梁相连形成了一座“楼在林中、寨在山中、村落在梯田梯土包围中”的原生态古寨。一座深山土家寨,讲述的是文化根脉传承,繁荣的是人间烟火。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土家人民已形成了“寨寨有唢呐,大人吹唢呐,小孩学唢呐”的吹唢呐习俗。尚寨土家人为什么喜欢吹唢呐?相传,土家人居住深山老林,老弱小孩经常被老虎类野兽咬伤。为改变被动受害局面,一老汉将一铁皮制成铁简作防身武器,铁筒长8米,直径28厘米。铁简两头一大一小,形似喇叭。通过铁筒,人可以见到野兽,野兽也可以看到人。野兽想通过28厘米的小小洞内伤害人类,是办不到,反而被土家人利用洞内灌酒醉倒,打死。为携带方便,逐步改小,最后形成现在的唢呐。
尚寨土家族人民有吹唢呐的优良传统和精湛技术。唢呐调有72种。曲调名称主要有《大红花》《四季牌》《行路牌》《迎亲曲》《谢茶曲》《上轿牌》《下轿牌》等。在立新房、住新房、结新娘、给老人祝寿等喜庆场合,普遍吹《大红花》等曲调。曲调轻松活泼,节奏平稳规整,旋律淳朴典雅,加上吹鼓手的技艺高强,使喜庆的热闹气氛推向高潮。《行路牌》《步步高》《贺喜牌》等多用于接新姑娘、给新居主人或对老人祝寿、送匾时吹奏。催促姑娘上下轿,只要把《上轿牌》《下轿牌》用唢呐一吹奏,说明时辰已到,娘家尽快安排姑娘出门,婆家也急忙准备接新娘拜堂。
唢呐已成为尚寨土家族乡的文化名片。唢呐及其吹奏曲,是土家族人民特别喜爱的乐器与曲调。唢呐分小号、中号、大号三大类。即使“文革十年”,唢呐被禁止吹。但许多唢呐仍被私藏起来,老艺人世代相传。目前尚寨现有唢呐480支,基本达到每5户1支。从2000年以来,每年农历“八月八”已成为尚寨土家唢呐节的日子。节日当天280支唢呐,浩浩荡荡汇集尚寨大赛,规模之大,唢呐之多,系贵州之罕见。赛曲调、赛技巧、赛花……有一人吹一支,一人吹二支,一人吹三支;有抱腰式、闪腰式、滚地式;还有独脚吹、旋转吹、半蹲吹。应有尽有,数不胜数,别有一番情趣,观赛者人山人海。
现年67岁的李登亮,就是尚寨土家族乡很有名气的唢呐非遗传承人。他自幼便深受土家族文化熏陶,对唢呐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李登亮不仅精通唢呐的多种曲调,还掌握了精湛的吹奏技艺。他的唢呐演奏风格独特,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和赞誉。作为州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李登亮注重唢呐技艺的传承和人才培养,一批批优秀的乡土唢呐艺人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唢呐制作、销售和表演等相关产业,唢呐文化激活了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江春水”。2008年,尚寨土家族乡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一场深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见证了尚寨村“勤劳善良、政通人和、生活富裕”的美丽蝶变。尚寨村以前粮食生产以水稻、玉米、红薯、土豆等为主,养殖业以牛、猪、鸡、鸭等为主,在2006年以前无经济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政府政策引导,尚寨村辣椒产业从50亩发展到2200余亩,覆盖种植户360余户,户均收入达1.8万元。烤烟产业也实现了从农民不愿种到现在的我要种的根本性转变,目前全村种植1800亩,覆盖种植户50户,户均收入达12-15万元。在致富带头人张廷均的引领下,太子参产业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尚寨村已有37户种植太子参,种植面积1300余亩,户均收入达15万元。
唢呐文化让经济发展更有深厚的底蕴,发展则让文化创造更多元的价值。“正月里来是新年,哥家穷来卖长年;大年初二就上工,一年没得闲三天。”这首叙事歌的字里行间蕴含了土家人人勤春早的深耕文明。文化小康已满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乡村振兴的新路子越走越宽广。尚寨土家族乡持续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做好辣椒一条龙服务;在烤烟、太子参种植方面,坚持“规模产业”与“家庭产业”融合发展。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乡亲们笑容满面,心里更暖。2024年,实现全乡户均增长3万元以上,人均增收7500元以上。
这些年来,尚寨土家族乡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笔,深耕唢呐文化的丰富内涵,唢呐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得更广泛、影响更深远。同时,该乡还用活民族文化宝贝,依托5A古城景区和4A高过河景区打造土家精品特色文化小镇;利用少数民族文化50万元项目资金建成了面积为640平方米的土家民族文化活态展示基地,一块500平方米的土家民俗文化表演场地,搭建传承民族文化平台,厚植民族团结坚实沃土。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尚寨,尚寨,你是我的爱;唢呐吹响,那是相思节拍;傩戏里的精彩哭嫁的情怀,都在我心里不停澎湃。”反复聆听了原创音乐《尚寨之歌》的优美旋律如春风拂面,温柔吹过一个民族的情感深处,旋律婉转,动人心弦;拂过心弦,歌声激荡着土家人灵魂的共鸣,引领着人们共筑精神家园情感的自信航向,从深山古寨到文化小康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