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杨序成 龙仙桃 龙令智) 近年来,凯里市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实际情况,培育一批劳动密集型扶贫车间,促进群众就近就业,落户凯里市福和社区和上马石社区贵州绣娘生产中心就是其中之一,让安置点妇女群众就业的同时,方便照顾家庭。
近日,笔者走进白午街道福和社区贵州绣娘白午生产中心的车间里,电动缝纫机嗒嗒作响,绣娘们娴熟地飞针走线,有的在选线,有的在缝制,一批批文创产品订单正在加紧赶制。在绣娘们的精心制作下,带有特色元素的玩偶、挎包、背包等产品便从生产车间里生产出来。
“我们的产品有上千种,根据市场的需求,由专门的设计师设计出来,很多产品带有本土特色元素,再由绣娘生产出来上市,很受市场欢迎。”贵州绣娘白午生产中心经理王晓会介绍。
贵州绣娘是凯里市引进的一家文创产品生产企业,主要开发生产手工刺绣、蜡染、扎染、型糊染等非遗文创产品。通过吸纳20余名大学毕业生加入,结合市场需求,以“传统技艺+现代创意”的方式,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服饰、鞋帽、软装等品类,由生产车间集中生产上市。安置点及周边妇女群众有意愿的都可到这里上班,家住在安置点小区的张小芳就是其中之一。
“我的孩子还小,这里很近,上班很方便,上班的时候孩子也可以跟着来这里玩,能挣钱的同时,也方便照顾家里,挺好的。”张小芳高兴地说。
王晓会介绍,结合群众的实际情况,实行灵活管理,绣娘们可以全职也可以兼职。
“大批量生产的在车间里全职生产,有的也可以带回家制作,方便群众灵活就业,绣娘的收入一个月有2000多元到3000多元。”王晓会说道。
贵州绣娘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在国内畅销,还出口到美国、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进行销售。2025年以来,贵州绣娘白午生产中心产值达150万元,累计吸纳就业600余人。在上马石社区,贵州绣娘的生产中心也通过同样模式,带动安置点及周边群众就业,让群众在家门口挣钱。
“贵州绣娘不仅在凯里设有生产中心,在麻江、雷山、黔南州罗甸县等地均设有生产中心,2025年以来产值达600万元,累计吸纳就业3000余人。”王晓会说。
近年来,凯里市结合安置点群众就业需求,持续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大力培育适合安置点及周边群众就业的企业车间,方便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