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6月26日

农村中学生英语厌学情绪的成因与应对策略

○ 黎平县茅贡镇初级中学 石芸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长期面临学生厌学情绪突出的问题。本文从教学环境、学生心理、家庭支持等维度分析厌学情绪成因,提出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重构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家校协同机制等策略,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帮助农村中学生克服学习障碍。

一、农村初中生英语厌学情绪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质量整体提升,但学生厌学现象依然普遍。调查显示,超过60%的农村初中生存在课堂参与度低、作业敷衍、考试焦虑等问题。尤其在英语学科中,词汇记忆困难、口语表达障碍引发的畏难情绪显著。部分班级甚至出现“哑巴英语”现象,学生机械背诵语法规则却无法在真实情境中使用语言。这种“学用分离”的困境导致学习目标模糊化,削弱了英语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农村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多维成因探究

1.教学环境失衡

农村学校普遍存在师资短缺、班额过大等问题。部分教师仍采用“填鸭式”教学,将英语简化为单词听写和语法练习的循环操作。据某校抽样调查显示,78%的英语课堂仍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多媒体资源辅助的情境体验活动。教学手段的单一性无法满足青春期学生的认知需求。

2. 心理防御机制

农村学生因成长环境限制,普遍存在英语基础薄弱的问题。八年级课本中“My Future Career”单元的写作任务曾导致45%的学生选择抄袭范文,其背后折射出对语言输出的深度焦虑。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挑战超出“最近发展区”时,学生会通过“习得性无助”逃避失败风险。

3. 家庭支持断层

留守儿童占比高的班级中,32%的家长认为“英语不如数学实用”,家庭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某乡镇中学的家访记录显示,76%的家庭不具备监督英语听读作业的条件,语言环境缺失加剧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践的割裂。

三、农村中学生英语厌学情绪的应对策略

1. 构建任务驱动型课堂模式

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How do you get to school?”单元为例,教师可设计“乡村交通调查报告”实践任务:

第一阶段:学生分组绘制上学路线图,用英语标注交通工具(by bike/on foot);

第二阶段:模拟记者采访,操练“How long does it take?”等目标句型;

第三阶段:制作数字故事,对比城乡通勤方式差异。

此类任务链将教材内容本土化,使语言学习嵌入真实生活场景。某实验班数据显示,任务教学法使课堂参与度提升41%,目标词汇留存率提高28%。

2.实施动态分层评价体系

打破“唯分数论”的考核标准,建立包含“课堂表现——合作学习——进步幅度”的三维评价模型。例如:

基础层:重点评价词汇记忆与基础对话;

提高层:增设英语手抄报、短剧表演等创作性项目;

拔高层:引入跨学科课题如“用英语介绍家乡非遗文化”。

某校通过分层评价,使后进生单元测试及格率从53%升至82%。

3.开发乡土英语课程资源

将地域文化转化为教学素材,例如,可以制作“我们的村庄”英语微视频,指导学生用“there be……”句型描述农田、祠堂等地标建筑;可以编写《农村生活英语100句》校本教材,涵盖集市交易、农事活动等实用场景;可以开展“寻找乡村翻译家”活动,鼓励学生为游客提供简单导览服务等。实践表明,乡土课程使英语作业提交率提高67%。

4.实施“移动互联网+家庭教育”计划

建立班级英语学习微信群,定期推送“3分钟亲子口语”资源包。设计“Today I Learned”打卡任务,要求家长用手机录制学生朗读课文的视频。

5.创建学习共同体支持网络

组织乡镇教师成立跨校教研组,共享优质教学案例。邀请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线上英语角,通过“云端对话”拓宽学生视野。

化解农村中学生英语厌学情绪需要教育生态的系统变革。教师应把握“双减”政策契机,将课堂改革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通过教学创新唤醒语言学习潜能。只有当英语教育真正扎根乡土、接轨生活时,农村学生才能突破“被动学习”的桎梏,在语言实践中获得成就感与自我效能感。

--> 2025-06-26 1 1 黔东南日报 c299183.html 1 农村中学生英语厌学情绪的成因与应对策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