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杨秀梅 刘光英) 近年来,锦屏县各中小学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创新传承模式让非遗更接地气、更具活力,各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取得丰硕成果。
“锦屏是个好地方,杉木之乡美名扬……”每到周四的社团活动,一阵阵悠扬的歌声就回荡在锦屏县城关四小的校园里,学生围坐在老师身旁,逐字逐句地认真学习着。
“我教他们偶里的苗歌、山歌、伴嫁歌。”偶里苗族婚嫁歌民间歌师吴珍银介绍。
偶里苗族婚嫁歌是州级非遗项目,其唱腔优美、语言朴实、编唱灵活,形式活泼风趣,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城关四小通过将非遗融入校园、走进课堂,让更多的学生接受非遗、了解非遗、学习非遗,化身小小非遗传承人。
在另一边的刺绣社团里,学生们也忙着飞针走线,一朵朵小花、一片片树叶在他们针线翻飞间跃然于绣片之上,他们还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将绣片制作成书签、香包等,将非遗产品融入现代生活。
锦屏侗族刺绣源于“百里侗乡”九寨,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因其深厚的文化价值与独特的艺术魅力,于2011年5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让侗族刺绣这张非遗名片得到更好地传承,自2023年9月份起,锦屏侗族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红炎便坚持到城关四小开展每周两节的刺绣课教学,搭建起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连心桥”,让这一非遗技艺在校园中生根发芽,绽放新的生机。
据了解,近年来,锦屏县累计获得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帮扶资金80万元,重点支持县内14所中小学校、1家非遗企业、1家事业单位开展“锦屏县非遗保护与展示”“非遗进校园”“刺绣进校园”三大项目,全面推进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进一步增强了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了解和热爱,使其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