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面对街道上堆积如山的淤泥、污水中漂浮的杂物以及居民区散落的垃圾,他们迅速制定“分区域、分阶段、机械人工结合”的清淤方案,将队伍分成机械作业组、人工清扫组和垃圾清运组,协同作战。在街道深处,大型机械难以进入狭窄巷道,队员们便俯身徒手清理倒塌木房下的碎木板,跪在泥浆里疏通堵塞的排水口,挥动铁锹铲除顽固的泥块。
“去年氵舞 阳镇被淹时,兄弟县就是这么帮我们的,大家加把劲!”胡安平声音沙哑却充满力量。他们创新采用“分段包干、责任到人”的工作模式,用小斗车肩挑手抬,一点点地将巷道深处的淤泥和垃圾清运出来。
施秉县的“移动后勤保障队”成为灾区独特的风景线。4500人次的救援力量中,除了民兵抢险连,还编有由炊事班组成的“移动厨房”。“我们能同时供应2000人就餐,绝不让队员饿肚子干活。”坚持“自给自足、不给地方添负担”的原则,每两天从施秉县调配新鲜食材,跨越百余公里,用热乎饭菜为救援任务筑牢后勤防线。这支队伍在完成800吨垃圾清运任务的同时,还搭建起临时医疗站,为300余名受灾群众提供清创包扎服务。
黔东南州各县(市)的支援力量,生动映照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宝贵精神,进一步凝聚起受灾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共渡难关的信心和力量。
制度启示:人民至上理念的实践答卷
这场跨区域抗洪救灾行动,本质是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实践。
黔东南州建立的“州级统筹—县市联动—网格作战”三级响应机制,使各个县(市)的救援队伍在抵达2小时内即完成任务对接。
台江县200人救援团抵达后,通过应急指挥平台实时共享卫星地图,迅速锁定校园、农贸市场等重点清淤区域,这种“一张图调度”的协同效率,是跨区域协作机制的生动体现。
当镇远救援队员胡安平在古州路喊出“去年你们帮我们,今年我们护你们”时,当麻江救援队的年轻干部余金青说“要带家人来看重建后的‘村超’”时,黄平县救援队杨威打着绷带坚持作业,麻江县“中青班”在淤泥中高唱《团结就是力量》,榕江群众自发为救援队员送来千份盒饭——正如榕江县车寨社区二村张倩所感慨:“这不是一个县的战斗,是整个黔东南在扛着我们往前走。”
这场抗洪救灾,黔东南州16县(市)展现出的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精神,首先体现在高效的组织动员能力上。各级政府迅速反应,在短时间内集结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形成强大的救援合力。从政府部门到基层组织,从党员干部到普通群众,从专业救援队伍到志愿者,都能够迅速行动起来,听从指挥,协同作战,展现出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其次,体现在强大的资源调配能力。通过完善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和高效的物流运输网络,能够确保救援物资及时、准确地送达灾区。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能够打破壁垒,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满足灾区的各种需求。
第三,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在抗洪救灾过程中,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放在首位,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帮助他们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这场与洪水的较量,不仅是对榕江的考验,更是对黔东南州15县(市)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精神的一次淬炼。
洪水终将退去,但这次抗洪中展现出的团结与温情,将成为激励全州人民在未来面对任何困难时,都能携手并肩、勇往直前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