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周燕 陈昆 张雨默) 仲夏时节,岑巩县天马镇白岩坪烤烟育苗基地的大棚被阳光镀上银边。掀开棚帘,翠绿的瓜藤顺着麻绳攀缘而上,金黄的花苞缀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缕缕清香。
“4月烟苗刚移栽完,黄瓜苗、南瓜苗就陆续‘住’进了这里,黄瓜一周后就能采收,南瓜要再等半个多月。这棚子一年到头都有活干!”基地管理员李双菊指尖轻捋缠绕的瓜藤,株株藤蔓被打理得规整有序。今年,合作社盘活2个烟棚,错峰种下380株南瓜苗和1300株黄瓜苗。待到8月瓜菜采收后,红菜薹与油菜秧苗将按订单接续培育,形成“烟苗+蔬菜+菜苗”的轮作闭环,让大棚的闲置期变身“增收季”。
这片占地20多亩的白岩坪烤烟育苗基地,9个大棚每年培育烟苗3.7万余盘,供应天马镇和大有镇的5000余亩烟田。但往年4月烟苗移栽后,这些原本热闹的大棚便陷入长达8个月的沉寂,成为无人问津的“空架子”。
如何让“空棚”变“金棚”?岑巩县金叶烤烟综合服务合作社给出答案:将闲置烟棚转型为设施农业载体,提前与市场精准对接,发展短平快瓜菜产业,实现资源利用与农民增收双赢。
“大棚不停产,村民钱包才鼓得起来!”合作社社长陈仁建算起增收账。烟棚通过“春育烟、夏种瓜、秋育苗”的循环模式,变身不停运转的“四季工厂”。
2024年,该合作社利用烟棚培育5.4万盘蔬菜苗,推广200余亩烟菜接茬种植,累计增收超200万元。今年,合作社在天马、客楼、平庄、凯本、天星5个烤烟育苗点的烟棚开展轮作,预计带动1万余人次就近就业,助农增收100多万元。曾经的“空架子”,如今成了村民的“活期存折”。
在实现烟棚高效轮作、带动多元增收的基础上,岑巩县还创新“三社联建”机制,进一步推动产业蓬勃发展。
为破解合作社面临的“融资难、销售难”问题,该县推动“农民合作社+农村信用社+供销合作社”三社紧密联动。
农村信用社为合作社提供专业的财务规范指导和低息贷款,有效破解资金周转难题;供销社全力保障农资供应、打通销售网络,解决“买贵卖难”的痛点;合作社则牵头开展技术培训与订单农业,推动5000亩烟田实现“烟+粮”“烟+菜”的高效轮作,亩均产值突破8500元。
如今,白岩坪烟区产业综合体正以“政府主导+烟草推动+多元主体实施”的创新模式,精心规划3000亩“烟+N”融合示范区。沈家湾片区主打“烟+菜”,年培育精品菜苗5.4万盘;白岩坪片区推行“烟+粮”,轮种高粱、玉米;落坑片区发展“烟+特色作物”,奋力打造设施配套完善、产业深度融合、产销顺畅无阻的乡村振兴样板。
从单个烟棚的“闲忙迭代”,到合作社的“精打细算”,再到三社联建的机制突破,直至产业综合体的宏大布局,岑巩用一根小小的烟苗串起了四季产业。
(备注:1亩=0.0667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