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7月11日

探索“前店后厂”模式 赋能旅游产业发展

—— 雷山县奋力打造百亿级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道东

在农业农村部的精心指导与东西部协作的深入推进下,雷山县借鉴广东省佛山市“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建设经验,成功探索出“前店后厂”的发展模式,以全域旅游为抓手,奋力打造百亿级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西江景区“前店”引领全域旅游

雷山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以西江千户苗寨景区为核心,充分利用其作为贵州旅游名片的庞大客流优势。通过多渠道宣传推介,将景区游客引流至周边村寨,如郎德镇、大塘镇等区域以及郎德下寨、乌东等旅游村寨,实现了区域联动与全域旅游的深度融合。此举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带动了3500余人就业创业、增收致富。

为了进一步提升旅游体验,雷山县协调东西部协作资金及社会帮扶资金超过4000万元,用于完善西江景区配套设施及周边村寨的环境提升。佛山企业捐赠的“智游雷山”全域旅游生态服务平台也正式投入使用,整合了苗年鼓藏节、旅游村寨等旅游资源,引导游客深度体验雷山的民族文化与自然风光。自试运行以来,该平台累计访问量已破百万,实现GMV80万元,为雷山县的旅游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现代农业产业园“后厂”支撑产业发展

雷山县围绕西江景区“前店”的需求,着力打造了粤黔协作共建的“茶麻菇稻”农文旅融合现代农业产业园。该产业园以“一园六区”的产业集群形式,推动了茶叶、天麻、稻谷及稻制品等特色产业的集群式发展。园区规划有规模化种植基地2.22万亩,辐射带动全县16.3万亩茶叶、10万余亩水稻等特色农产品的种植。

为了加强产业园的建设与发展,雷山县累计投入协作资金1.141亿元,建设了一批重要节点项目,如茶叶加工厂、米酒加工厂等。目前,园区内已有71家企业入驻,其中2024年通过东西部协作机制新增招商引资落地企业22家,总投资超8亿元。这些企业的入驻不仅为雷山县带来了经济效益,还推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使产业园被纳入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

农业种养产业“后厂”助力农民增收

以西江景区消费市场需求为导向,雷山县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引导农民瞄准市场需求进行种养殖。通过建设种植示范基地、发放种苗与管护补贴等形式,雷山县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土特产”产业的发展。同时,协调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雷山设立专家工作站和科研示范基地,助力当地特色产业的提质增效。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与增收能力,雷山县完善了县供应链公司的服务功能,构建了“庭院经济+村合作社+供应链公司+市场”的订单保底价供应服务机制。此外,还探索了“联村党委+飞地经济”的发展模式,组建偏远乡镇的联村党委,并引进广东餐饮集团在西江景区投资建成乡村振兴示范店。这些举措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户的种养殖产业与生态农产品销售,还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与壮大。

雷山县通过“前店后厂”的发展模式,成功打造了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与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融合发展格局,为当地经济的发展与农民的增收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 2025-07-11 —— 雷山县奋力打造百亿级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1 1 黔东南日报 c300770.html 1 探索“前店后厂”模式 赋能旅游产业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