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7月15日

雷山县:

全域推进“两清两改两治理” 实现乡村“面子”“里子”双提升

本报讯 (记者 聂蕾) 仲夏时节,走进雷山县,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和美乡村图景扑面而来。自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来,雷山县紧扣“游客能走村串寨、万家能迎万客、万客能进万家”目标,以“两清两改两治理”为抓手,全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让乡村颜值与内涵兼具,幸福与活力共生。

清出乡村“新颜值”。在清理乱堆乱放工作中,雷山县打出“制度+宣传+整治”组合拳,制定《家庭卫生标准》《清理乱堆乱放规范标准》等系列制度,为整治工作进行规范化指导。通过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发放宣传材料、开展网络专题宣传等方式,让“整洁光荣”的理念深入人心。各村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原则,组织村“两委”对村头寨尾、房前屋后等区域开展拉网式排查,截至目前,全县开展集中卫生清扫810次,曾经杂乱的柴草堆、砖石堆变身“微花园”“微菜园”,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清理残垣断壁则是一场“精准战”。雷山县组织各乡镇对辖区内残垣断壁全面摸底,建立详细工作台账,实行“一户一策”分类整治。对产权清晰的,干部上门沟通动员产权人自行拆除;对无主或产权不清的,依法依规统一清理。如今,丹江镇掌排村等村寨的废弃旧房、危墙被拆除后,腾出的空地或建成小广场,或种上景观树,既消除了安全隐患,又提升了村寨颜值,村民们纷纷点赞:“拆出了空间,改出了民心!”

改出生活“新品质”。雷山县以“两改”为切入点,推动农村生活方式向文明化、现代化迈进。在农村户厕改造方面,围绕“新建一批,改造提升一批”的工作方式,坚持“首厕过关”,建立“村组自验、乡镇初验、县级抽验”的三级验收机制,确保改一户、成一户、用一户。通过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改厕政策与技术知识,激发群众改厕积极性,全县2025年规划新建改造卫生户厕3318户,各乡镇正将任务细化到村到户。为提升改厕质量,县农业农村局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开展现场指导,在八个乡镇举办首厕过关培训,手把手传授施工要点。在望丰乡甘益村,村民家里厕所装上了冲水设备,“再也不用闻臭味、踩泥坑了,跟城里没啥两样!”话语里道出了改厕农户的心声。在圈舍改造方面,瞄准“人畜分离”目标,以25个试点示范村和17个重点推进村为工作重心,深入开展宣传动员,并通过组织郎德、望丰等村寨干部群众到丹江镇脚猛村示范点观摩学习,让农户直观感受“圈舍养殖”的好处。目前,全县已有1204户农户主动申请实施圈改,更多村寨共享“两改”带来的文明新风,乡村人居环境迎来质的飞跃。

治出生态“新底色”。雷山县以“两治理”为抓手,统筹推进农村污水和垃圾治理,让绿色成为乡村发展的鲜明底色。在污水治理方面,聚焦“设施运行”和“项目建设”双重点。针对部分污水处理设施因设备损坏、管网堵塞等问题停运的情况,迅速开展拉网式排查,现已整改乱排乱倒污水13处,破损31处,维护修护44处,完成排水沟渠积存生活污水、淤泥或臭水沟整改21处。同时,加快丹江镇掌排村、大塘镇桃江村等6个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建设,着力构建“管网收集—终端处理—循环利用”的污水治理体系。在垃圾治理方面,聚焦“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全县科学设置垃圾收集点694个,行政村及自然寨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98.7%,基本实现“垃圾不出村”。在42个示范村推行农村垃圾减量化分类工作,设置分类收集点,配备专职保洁员,通过“可回收物卖钱、有害垃圾集中、其他垃圾转运”模式,全县生活垃圾处置总量同比下降 3.8%,初步形成 “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村民自治”的垃圾治理新格局。

如今的雷山,干净的道路、整洁的庭院、清澈的溪流与苗族风情交相辉映,从“一时美”到“持续美”,从“环境美”到“发展美”,雷山县不断深化“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让乡村既有赏心悦目的“面子”,更有宜居宜业的“里子”。

--> 2025-07-15 雷山县: 1 1 黔东南日报 c301066.html 1 全域推进“两清两改两治理” 实现乡村“面子”“里子”双提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