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谢官梅 王正梅) 近年来,丹寨县充分发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资源优势,创新实施“四个突出”工作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起“文化传承有载体、技艺传授有平台、育人成效有保障”的民族文化教育新格局。
突出宣传教育嵌入,厚植文化保护意识。组建“五老”文化顾问团,吸纳非遗传承人32名,定期开展民族文化专题调研12次,制定《校园文化传承三年行动计划》。如丹寨县职业技术学校创新组建“五老”非遗导师团,开发“必修+选修”课程矩阵,将芦笙制作融入机械原理教学,苗族刺绣植入服装设计课程,实现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的有机融合。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组织“五老”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团(队)会等载体,累计开展民族文化宣讲156场次,举办展演活动43场,覆盖师生2.8万人次。
突出兴趣课堂引领,培育文化传承梯队。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体系,“五老”参与编写《苗族蜡染》《乡土风情》等教材8册,将12项非遗技艺纳入课程。创新“课堂+基地”教学模式,在石桥古法造纸、卡拉银匠村等研学基地开设实践课堂,通过互动式、研讨式课堂,着力培养学生学习非遗技艺的兴趣。2024以来,接待学生研学20.35万人次。组织“五老”参与打造乡愁馆、苗族文化博览馆等文化阵地,挖掘整理民族民间故事。如李永胜、王其龙等“五老”参与建设打造的丹寨县苗族文化博览馆,吸引了众多中小学生前来打卡,沉浸式感受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突出师资水平提升,保障文化教学质效。通过“1+1+5”模式,由1名“五老”和1名民族文化传承人结对帮带5名青年骨干教师,手把手教授非遗项目技艺、定期开展培训教学。如县城关一小教师杨昌美,通过“五老”和传承人结对帮带,成为第七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采取“‘五老’+非遗传承人”联动联建模式,充分利用寒暑假、周末等时间,选派优秀教师到非遗工作坊,通过跟岗访学、定岗实践等形式,向非遗传承人学艺。
突出校外平台搭建,强化文化传承实践。以“中国丹寨非遗周”“蚩尤节”“翻鼓节”等民族节庆系列活动为契机,组织学生参与民族服饰制作、传统节日庆典等。以校园活动为载体,推动全县各中小学举办民族文化活动。对挖掘出的非遗传承“好苗子”进行“手把手”重点培养,推荐选送参加各类赛事。如金山小学学生杨怡经系统培养,在参加各级武术表演和比赛交流并多次获奖。深化跨区域交流,“五老”牵线促成县内12所学校与东部地区结对,开展文化交流活动28次。如2025年杭州滨江实验小学到羊甲小学开展的游学活动,有效促进文化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