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张德冲
仲夏时节的剑河县柳川镇,群山环抱的坝子里藏着一片热闹的生机。巫泥、加禾、巫库、柳落等村的600余亩朝天椒田,像被大自然打翻的调色盘,绿色的枝叶间缀满或青或红的小灯笼,顶端齐刷刷指向湛蓝的天空,那股“朝天而长”的倔强劲儿,透着一股子蓬勃向上的精气神。风过时,叶浪裹挟着辛辣的清香漫过田埂,仿佛在预告一场丰收的盛宴。
田间地头的“辣椒管家”
巫泥村的田野里,三十余公分高的朝天椒植株挨挨挤挤,织成一张望不到边的绿毯。阳光下,叶片边缘泛着油亮的银辉,叶背上的绒毛清晰可见,连泥土都透着湿润的光泽。村支书周成戴着草帽穿梭其间,胶鞋上沾着新鲜的泥点。他忽然停下脚步,手指轻轻拨开一片卷曲的叶子——一只卷叶虫正躲在叶筒里啃食嫩叶。“这小东西最会藏懒!”他眉头微蹙,两指精准捏住虫身,动作干脆利落。
“今年这100亩地,棵棵都是我的宝贝。”周成直起身,抹了把额头的汗,黝黑的脸上漾开笑容。他脚下的土地曾种过玉米和水稻,收益平平。去年试种20亩朝天椒尝到甜头后,今年索性扩种到100亩。“你看这根系,扎得深!”他蹲下身扒开表层土,露出密密麻麻的白色须根,“雨水够、温差好,再加上三天两头来盯梢,想不丰收都难。”
翻过一道山梁,巫库村的辣椒田更显规整。一排排植株像列队的士兵,顶端的辣椒果攒着劲儿往上蹿,夏风拂过,便集体跳起欢快的舞蹈。村支书李光荣正指挥村民给田垄覆膜,“今年财政的600元/亩补助太及时了!”他指着地头的滴灌设备,“用这笔钱买了新水管,还请了农技员来指导,79亩地长得比往年壮实多了。”
算收益时,李光荣掏出个磨得发亮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开支:“苗钱、肥料、人工……但按保底价算,一亩少说收750公斤,刨去成本,纯利能有两千多。”他忽然提高声音,“明年我要把隔壁的荒坡也开垦出来,争取种到200亩,让村里的老少爷们都跟着赚!”
柳落村的辣椒田藏在河谷边,水汽氤氲中,泛着白光的果实像胖乎乎的娃娃。村委会副主任杨胜智拨开枝叶,指着一串半红半绿的辣椒说:“这50亩地是村合作社领办的,32户人家参股,其中8户是脱贫户。”他蹲下身比划着,“按协议保底收购价,一亩2400元,总共有12万元收入,年底分红时,最困难的王大爷家少说能分两千。”
说起种植门道,杨胜智打开了话匣子:“这辣椒是‘吃肥大户’,开春得先深翻土地,每亩撒500斤腐熟的牛粪当底肥。栽苗后两周追一次农家肥,开花时还得补钾肥。”他指着田埂边的黄色粘虫板,“病虫害也得防,除了人工捉虫,还得用生物药剂,绝对不能用高毒农药,坏了咱的招牌。”
产业链上的“定心丸”
在柳川镇农业服务站的办公室里,农技员李刚正整理朝天椒种植档案。桌上的地图标注着全镇12个种植点,红笔圈出的“600亩”格外醒目。“这些地都是精挑细选的,海拔、土壤酸碱度都适合辣椒生长。”他翻出一本技术手册,“我们搞了‘五统一’:镇里统一从贵州农科院引进优质种苗,统一组织农技员分片指导,成熟后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再送到县里的加工厂统一烘干,最后通过电商平台和批发市场统一销售。”
说话间,李刚的手机响了,是加禾村种植户张正国打来的,说辣椒叶有点发黄。“别慌,你看看叶背有没有蚜虫?”李刚边听边记录,“下午我过去看看,大概率是缺氮了,补点尿素就行。”挂了电话他解释,“我们每周都下村巡查,还建了种植户微信群,有问题随时解决。”
对于收益,李刚算起账来一丝不苟:“总投资36万元全是财政衔接资金,每亩补助600元,覆盖了5个合作社、87户脱贫户和23户‘三类户’(监测户、边缘户、突发严重困难户)。按亩产750公斤、每公斤4元算,600亩总产值能有180万元,户均增收超过1.2万元。”他指着窗外的运输车,“上周已经有重庆的客商来考察了,说咱的辣椒辣度够、香味浓,愿意加价收购呢。”
红辣椒映红好日子
柳川朝天椒的“走红”并非偶然。这种辣椒个头不大,辣度却达15万SHU(斯科维尔指数),咬一口辛香直冲头顶,余味带着淡淡果香。检测报告显示,其维生素C含量达185mg/100g,是普通辣椒的1.5倍,还富含辣椒素和膳食纤维,既是餐桌上的调味佳品,又能加工成糟辣椒、辣椒面等产品。
在剑河县农产品加工园里,朝天椒的深加工正搞得火热。车间里,工人将新鲜辣椒分拣、清洗后,一部分制成鲜椒酱,一部分烘干磨成粉。“今年柳川的辣椒品质特别好,我们保底收购价每公斤4元,比市场价高0.5元。”加工厂负责人王敏说,“这些产品要发往贵阳、长沙的超市,线上拼多多店铺月销能破万单。”
巫泥村脱贫户刘正福的故事,是朝天椒产业带动增收的生动注脚。去年他还在为女儿的学费发愁,今年跟着周成种了5亩朝天椒,光卖青果就赚了8000元。“等红果收了,还能再卖6000多,足够给女儿交学费,还能买台新农机。”他擦着汗笑,眼角的皱纹里都藏着甜。
夕阳西下时,柳川镇的辣椒田被染成金红色。周成、李光荣、杨胜智们站在田埂上,望着这片承载希望的土地,身影被拉得很长。那些朝天生长的辣椒,不仅串起了一条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更串起了乡亲们对好日子的向往。
正如李刚所说:“这朝天椒,种的是奔头,长的是志气,收的是红火日子。”在剑河柳川,这抹鲜亮的红色,正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涂抹出越来越浓重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