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王芳焯
清水江一路挽青揽绿,蜿蜒流淌在黔东南的大地上,出剑河南加,顺锦屏瑶光而下,来到一处稍微宽阔的回弯地带,一尊巨石稳立江心,欲挡水回流,激流拍打在岩石上,溅起朵朵浪花,右岸的青山绿林间散落着许多吊脚楼,一条青石板路从江边依山而上,直至寨中。
这个村寨就是加池。
锦屏县河口乡加池苗寨,亦名加什,侗家人称作“加锡”,为青山界四十八苗寨之一,相传清康熙时,加池头人与文斗、岩湾等村赴黎平府申请“输粮入籍”,知府问:“烟户几何?”答曰:“九家半。”知府问何为九家,头人答:“有一寡妇,只算半家。”知府便将烟户按十户计征,故而得名。
认识加池,先从母亲口中的念叨开始,因为家父曾到此地淘金半载,后从王宗勋先生编著的《加池四合院文书考释》《清水江文化探微》等书对它的历史风物有了更深的了解。
加池苗寨的历史,归根结底就是一部木商文化的发展史。
2001年,时任锦屏县档案馆馆长的王宗勋到加池征集锦屏文书,攻克诸多难题后,最终成功说服姜绍烈等人把1200多份文书交馆收藏。随后,通过档案、史志部门的宣传推介,加池备受关注。
2002年,中山大学教授陈春声、刘志伟率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科大卫、清华大学教授周小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世瑜、厦门大学教授郑振满等中外专家学者到加池考察民间契约文书,得到姜绍烈、姜绍明等村民的大力支持,为开启清水江中下游流域锦屏文书研究热潮奠定了良好基础,促使加池成为国内致力于历史人类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争相奔赴的田野考察“历史现场”。
2005年,借助锦屏文书搜集整理和研究的契机,王宗勋、陈春声、张应强等学者几经周折,促成香港金城营造集团捐建加池希望小学。此外,还追加5万元修整河边至寨上的青石板路1100米,成为今天所看到的村路概貌。
2019年,我首次见到“加池四合院”,油光可鉴的青石板,四方天井的四合院,雕梁画栋的晚清时期木质建筑风格让人震撼不已。此后,它就像一个活着的文化符号,深深地镌刻在心里。
2024年,由于脱贫攻坚后评估工作,我又再一次与之相见。走进加池,眼前一湾碧波从村脚流过,坡岸上散落着吊脚楼群,依山而铺的青石板路直达寨上,一股古香古色之风迎面扑来。
寨上除了进村公路是水泥路之外,其他的串户路皆由青石铺就而成,宽约1.5米。由于村里正在实施“两改”工程,消防管网及其设施随巷道铺设,所以一边是宽敞厚实的青石板路,地面满是泥灰;另一边是水泥或新土覆盖的消防管网,不禁有些违和感。
“要经过一场大雨的冲刷就好了!”姜绍昌主任说。
据他介绍,始建于1943年的加池小学,纯木质建筑,全为榫卯结构,外形呈八角亭式,这种风格的学校建筑也是反映解放前苗侗少数民族地区建筑技艺的一个范例,从中可以窥见当时中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缩影。
1990年至1994年,从台湾回乡探亲的姜锡光先生看到村校破败不堪,于是慷慨捐资万余元作盖瓦、修路、修建操场等功善之事,村民立碑铭记,盛赞先生“锡款万元功德长在,光耀千古后继倍增”。
吃过午饭,趁着休息间隙,我急不可待地来到四合院。
只见一幢“回”字形的古老木质建筑稳立在地面上,排水系统明暗相交,房屋外侧是一眼水塘,里坎是一口古井,外边那面围岩被磨得光洁如玉。老井泉涌,延绵不绝,流至水塘,再溢出坎外,不仅“流水生财”,而且还成了四合院的“护宅水”。侧面有几根细长的杉木跨过水塘,撑抵在房屋的外柱,房柱底还留有三块挡水岩。这就是跨越148年时空,糅合湘楚文化与苗侗文化于一体的晚清风格建筑——“加池四合院”。
据说,四合院完好保存至今,主要归功于屋边的这口大水井。光绪三年至今,寨上曾发生两次大火灾,房屋几乎烧尽,每当大火逼近时,寨民们齐力相帮,用井水灭火,挽救古宅于危难。
四合院坐南朝北,为青瓦顶四合天井楼式纯木质建筑,三层五间,正屋为五柱七瓜重檐悬山顶结构,前堂和厢房为双柱五瓜单檐悬山顶结构,保存有大量清至民国时期的锦屏文书和农林生产生活用具,俨然一座清水江木商文化历史博物馆。
锦屏文书是加池苗寨的文化瑰宝,全寨存藏4000余份,仅四合院就存藏1200多件,其中涵盖了山林土地权属转移、佃山造林及林木产权纠纷等方面,凸显林业性、原生性、完整性、归户性等鲜明特点,是研究清水江中下游少数民族地区清代至民国时期林业经济、历史文化与社会变迁的重要史料。
走在规整而宽敞的青石步道上,每一步踩踏的声音都是来自历史深处的回响。加池四合院渐渐淡出了视线,我的心里五味杂陈,庆幸的是有姜绍烈、姜绍明之辈对乡土文化的坚守与执着,才让世人有机会从另一个维度回到那久远的“历史现场”。
加池,一个窥见清水江中下游少数民族地区木商文化历史的“活态缩影”。我想,只要人类追求文明的脚步不停,文化历史的引力就不会消亡,加池就永远活在泛黄的锦屏文书里,活在数字档案的电子册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