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育兵
在过去,公共空间管理往往秉持“秩序优先”的原则,对于在公共场所露宿、纳凉的人群,常常采取驱离措施。而如今,深圳等地主动在部分地铁站设置纳凉区,贴心地提供饮水、桌椅,甚至配备防暑物资、儿童绘本等,这无疑体现了一种根本性的转变——城市治理从“刚性管理”迈向“柔性服务”。这种转变的背后,蕴含着对高温下劳动者生存需求的深切共情,是对“城市属于所有人”这一理念的有力践行。
深圳并非个例,在炎热的暑期,不少城市都充分挖掘地铁站资源,为市民免费提供纳凉区,且服务愈发丰富多样。重庆从7月4日起,146个具备条件的轨道站点均开放纳凉区,还准备了防暑降温用品;自2022年起,成都地铁全线网423座车站均可纳凉,列车更是实行“分区控温”;南昌地铁3号线打造升级版纳凉区,设有儿童娱乐区、老年棋盘区域,还同步设置户外工作者驿站;无锡地铁85处纳凉区覆盖率达95.5%,配备了各类日常用品和驱蚊防暑专用品;合肥131座车站设置“纳凉区”,提供纳凉凳、“夏日清凉包”等。
这些城市的暖心举措,收获了网友们的纷纷点赞与感动。因为纳凉区所折射出的,绝不仅仅是简单的防暑降温举措,更是一座城市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当劳动者能够毫无顾虑地在地铁站休息,当市民们不再投以异样的目光,当管理者主动为他们搬来椅子,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却让城市精神从空洞的口号切实落地为可触可感的温情。
高温,是大自然对城市的严峻考验,而纳凉区则是城市交出的精彩答卷。当越来越多的城市放下所谓的“面子”,将目光聚焦于民生“里子”,用一把椅子、一杯水、一个包容的空间去回应民众最朴素的生存需求时,我们从中看到的,不仅是应对高温天气的应急智慧,更是城市文明的全方位升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