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杨力) 在施秉县杨柳塘镇,一场以“人情减负、互助暖心”为核心的移风易俗变革正悄然改变着乡村面貌。通过“互助办酒”服务体系,系统破解红白事“负担重、留守难、隐患多”难题,让文明新风在苗乡侗寨落地生根。
互助办酒,激活乡村内生力。面对农村青壮年外流、留守群体操办红白事困难的问题,杨柳塘镇推出“互助办酒”机制。该机制整合乡土能人、青壮年互助队、党员突击队及留守妇女巾帼组力量,组建全镇互助网络。2024年服务的230人次中,65%的服务者本身也是留守人员,实现了从受助者到服务者的暖心转变。在流程上推行“四统四免”:红白事提前三天统一报备;村级合作社统一采购食材,价格低于市场15%,年均节约10万元;65%厨余垃圾统一处理转化有机肥;统一减免场地、代办及垃圾清运费,成效显著使单场丧事费降至9000元,婚宴省人力成本约3000元。同时建立双积分激励机制:参与一次互助服务积2分(约值20元服务券)可兑换21项便民服务;主动简办酒席家庭奖5分文明积分可兑物资,已引导73户简办破除攀比,推动互助光荣认同感提升至73%,积分兑换率提高40%,有效激活了乡村治理内生动力。
制度筑基,村规民约定规矩。“互助办酒”的良好运行离不开坚实的制度保障。杨柳塘镇推动全部7个行政村将移风易俗核心要求“五控一治理”细则纳入村规民约,明确规定:仅操办婚丧嫁娶等必要酒席,抵制满月酒、升学宴等名目;彩礼不超过8万元,倡导零彩礼或低彩礼;红事酒席控制在30桌以内,白事控制在40桌以内;自办酒席每桌费用不超过300元且菜品不超过12个;一般亲戚朋友和寨邻礼金不超过200元,家亲内戚不送高额礼金;婚事俭办不超过2天,丧事简办不超过3天。由寨老、党员等组成的红白理事会全程监督执行,确保制度落地见效。例如,长田村婚宴从50桌缩减至30桌节省12000元,高塘村丧事取消鞭炮及专业哭丧队伍减费近万元,生动体现了制度的刚性约束力。
多元引导,文明新风渐入人心。通过多元方式培育文明新风尚。评选出25户文明家庭和节俭之星,带动300余户家庭简化红白事流程,如板屯村村民吴治金减办婚宴20桌节省13000元转作孙辈学费。大力推广橙汁、牛奶等非酒精饮品替代酒类,使宴席酒类消耗下降15%-20%,并有200余户家庭签署文明餐桌承诺书,积极践行不劝酒的新礼仪。在清明节期间开展覆盖两百余名学生的“新风润童心”进校园活动,倡导以鲜花祭祀、网上祭祀等文明方式替代传统焚烧陋习,让文明新风逐渐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