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7月21日

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鸣 ——

世界首把电芦笙在凯里诞生

○ 本报记者 姚宁 摄影报道

7月20日上午9时58分,仲夏明媚的阳光穿透云层,映照在苗岭山城凯里的贵州星笙代科技有限公司牌匾上。随着大红绸布缓缓滑落,现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世界第一把芦笙在此刻宣告问世,来自全国的艺术家、非遗传承人及科技领域专家共同见证了这一民族音乐史上的重要时刻。

这把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乐器,正让延续千年的芦笙音色焕发新生。它保留了传统芦笙的元素的音色,多管芦笙,传统笙,健笙,四滴水芦笙,芒筒芦笙,芒筒,对子芦笙,葫芦笙,高排芦笙,西部芦笙的音色上,具备高、中、低、倍低音,一秒切换,12个大小调任意切换,转调不转指法,可以储存4个音色和调试,可以秒变调和音色,可以临时变音等等。通过内置的拾音传感器与数字音效模块,既能还原传统芦笙的醇厚悠扬,又可接入电声设备实现混响、叠音等现代音效,让古老笙音能与电子乐、摇滚乐同台共鸣。

“芦笙是会呼吸的伙伴,创新不是颠覆,是让它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贵州星笙代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电芦笙发明人吴兴星轻抚乐器说道。这位从黔东南大山走出的苗族音乐人,在中央民族大学求学时便与芦笙结下不解之缘。为破解传统芦笙音量小、难与现代乐队融合的难题,他带着团队在实验室熬过数百个深夜:用 3D 建模复刻传统芦笙的共鸣腔结构,反复调试传感器灵敏度以捕捉吹奏时的气息变化,最终让这把电芦笙既保留了“能说会唱” 的民族特质,又具备了适应现代舞台的科技属性。当沿海企业开出优厚条件时,他选择带着技术回乡:“芦笙的根在黔东南,它的未来也该从这里出发。”

电芦笙的诞生,标志着芦笙艺术从非遗传承迈向科技赋能的新征程。贵州省音乐家协会芦笙研究会会长韦祖雄教授在现场表示:“这不仅是乐器的革新,更是民族文化表达的扩容。” 研究会已计划与星笙代科技联合开展 “电芦笙进校园” 活动,整理传统曲目进行电声改编。“我们要让这把 ‘ 会说话的乐器 ',既能奏出苗家儿女的心声,也能成为世界听懂中国民族音乐的新语言。”据了解,首批量产的电芦笙将于近期上市,届时将同步上线包含教学视频、数字曲谱的云端平台,助力更多年轻人感受传统民乐的创新魅力。

--> 2025-07-21 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鸣 —— 1 1 黔东南日报 c301703.html 1 世界首把电芦笙在凯里诞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