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书燕 通讯员 潘邵平) 近日,在榕江县仁里水族乡公街村委会,随着一份调解协议书的签字,化解了一场横跨60余年的山林权属之争。据悉,该纠纷缘起于仁里水族乡公街村五组与乐里镇岑勒村二组交界处的“高么”“扣锁”“亚卡目”(音译)三片山林,土地面积约101亩(1亩=0.0667公顷)。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两村群众因历史划界不清、权属凭证缺失等问题,多次发生争执。近年来,矛盾随林木价值上升再度激化。
为有效化解两村矛盾,今年2月,乐里镇将该矛盾纠纷上传贵州省综治和网格化信息平台,由县级综治中心具体研判,并按照“蓝色”等级进行分派工单并指导,仁里水族乡与乐里镇综治中心牵头,岑勒村与公街村综治中心负责,协调两个乡镇平安法治办、司法所、林业站,以及两村的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等10余人现场调解,形成三级联动推动化解,并在调解中采取“法理+双语+民俗”等多元调解模式。这场矛盾纠纷的成功化解,正是榕江县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榕江县持续创新治理方式,将群众参与的激情转化为基层治理的智慧,构建“1+3+5+N”多元解纷体系,即建强县级综治中心1个中枢,用好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3支力量,完善矛盾纠纷排查、流转、联调、督办、回访5项机制,发动乡贤、“五老”人员等N类民间力量参与,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也为“村超”赛事有序开展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在忠诚镇乐乡村,对各类矛盾纠纷采取坐诊、出诊、会诊、复诊“四诊工作法”进行处置,并标注蓝、黄、红“三色”标签,精准分类、分级认领、闭环管理、多元联动,实现矛盾纠纷分类施策、实质化解。在车民街道综治中心,电子屏幕显示着矛盾纠纷工单和联动处置的部门,对婚恋、山林等高频矛盾实现智能预警,形成从“单兵作战”到“协同攻坚”的机制革新。数据显示,榕江县全县250个村(社区)配备“法律明白人”2580名,选聘“民歌普法调解员”21人。
今年以来,榕江县以“法治榕江专项行动”为抓手,不断深化“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立体化治理模式,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长效机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推动各类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榕江、法治榕江提供有力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