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8月04日

打通网约车高温补贴“最后一公里”

○ 王琦

夏日高温,网约车运营成本上升。前不久,有网友反映网约车司机向乘客收取空调费,引发社会对“网约车夏季是否应该额外收取空调费”问题的讨论。记者采访发现,当前有不少网约车平台推出了夏季高温补贴。然而,在其发放过程中,也存在发放有条件、领取不稳定等问题。(8月1日《工人日报》)

平台推出的高温补贴本应成为缓解这一矛盾的“及时雨”,但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一方面,补贴金额有限,难以完全覆盖开空调的成本;另一方面,补贴发放条件苛刻,尤其是与特惠类订单绑定,变相迫使司机接受低价订单。这种“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做法,不仅未能真正减轻司机负担,反而加剧了司机与平台之间的矛盾。

网约车司机高温补贴难到位,暴露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短板。由于多数司机与平台不构成传统劳动关系,其高温补贴、保险等待遇缺乏强制保障。这种法律定性模糊,使得平台在发放补贴时缺乏约束,容易流于形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通知虽提出指导平台企业建立补贴制度,但如何落实仍需细化规则。劳动立法需适应新业态发展,明确高温补贴性质,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权益保障范围,从法律层面筑牢基础。

打通高温补贴“最后一公里”,需要平台、法律和监管多方协同发力。平台应探索多样化补贴方式,如根据工作时长、运营里程等发放补贴,提高精准性和有效性。同时,公开补贴标准和计算方式,接受司机和社会监督,杜绝“暗箱操作”。法律层面,需明确高温补贴的强制性和发放标准,避免平台利用规则漏洞侵害司机权益。监管部门则应加强对平台算法机制、抽成比例的审查,防止“平台请客、司机买单”的现象。

长远来看,平衡平台、司机和乘客三方利益是解决“空调费之争”的关键。平台可将空调成本纳入运营核算,通过优化定价机制将成本合理分摊到乘客费用中,而非让司机独自承担。例如,在特惠类订单中适当提高价格,或为选择开空调的乘客提供优惠,既能保障司机收入,又能提升乘客体验。此外,平台应合理确定抽成比例,降低司机运营成本,避免过度追求利润而忽视司机权益。

--> 2025-08-04 1 1 黔东南日报 c302979.html 1 打通网约车高温补贴“最后一公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