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周燕 唐鹏 黄彩云 吴凯君) 大暑时节,笔者走进岑巩县注溪镇衙院村上寨组,只见一座建于河面之上的议事亭静立山水间,古朴中透着现代治理的智慧。
亭内,村民们围坐畅谈,共商寨事;亭外,孩童嬉戏打闹,笑声连连。阳光掠过檐角,“聚力合心”四个字熠熠生辉。
过去,衙院村上寨组23户90余人挤在狭窄的山坳中,长期面临“议事无场所、休闲无去处”的困境。今年5月,在镇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下,村民们自发筹资、投工投劳,仅用两个月时间,便在河面上建起一座集议事、休闲于一体的议事亭。亭楣上“聚力合心”四字,成为村民心连心的见证。
“23户村民自筹资金2.3万元,7位热心群众又捐赠2100元,大家齐心协力,终于建起了这座亭子。”上寨组组长杨绍令感慨道,过去饭后无处可去,寨子里的事也难以集中讨论,如今议事亭成了村民的“议事厅”“休闲所”和“连心桥”。
这座亭子不仅改变了村庄面貌,重塑了村民关系,也是注溪镇“两清两改两治理”行动中群众共建共治的生动缩影。其背后,是一场由“政府主导”向“群众参与”转变的乡村治理现代化实践。
自“两清两改两治理”行动开展以来,该镇聚焦清理房前屋后和残垣断壁、改厕改圈、污水及垃圾治理等重点任务,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构建“党委牵头定方向、政府支持强保障、支部落实抓攻坚、党员带头作示范、群众参与促共治”的协同机制,按照“点上突破、连点成线、由线扩面”的推进路径,重点聚焦衙院村整村示范与岑石公路沿线风貌提升,全域铺开环境整治与治理行动。统筹推进基础配套设施升级、公共服务功能完善、乡风文明培育及乡村治理创新,促进形成“环境美、设施全、服务优、民风淳”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两清两改两治理’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场由表及里的乡村治理实践。”注溪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自行动开展以来,该镇通过搭建政民需求精准对接与资源高效联动的“共治平台”,构建“政民协同、多元共建、资源聚合”的协作机制,将“共同缔造”理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民生温度,推动乡村在蝶变中绽放新颜。
截至目前,注溪镇共召开60余场“院坝会”,动员群众参与1200余人次,拆除闲置危房、猪牛圈80余个,新建卫生厕所118座,清理排水沟渠2000余米,建成公共议事场所1个、农村停车场5个,解决群众身边“关键小事”50余件,实现乡村面貌从“局部美”到“全域美”、从“一时清”到“长久净”的转变。
在注溪村便楼组,一处曾充斥垃圾、废弃楼房与杂草交织的闲置地块,如今通过村民自发筹资、投工投劳,硬化地面建成停车场、增设乒乓球桌,已蜕变为集停车、健身、休闲于一体的共护共享公共空间,彻底告别“脏乱差”旧貌。
在衙院村村民向祖琴家的小院里,月季、三角梅、水仙花争奇斗艳,吊兰、多肉、富贵竹层层叠翠。作为党员,她主动带头美化庭院,带动村民积极参与。
村里70多岁的杨宗祥老人虽儿子儿媳在外务工,仍坚持在门前种满花草,把小院打理得井井有条。“门前种点花花草草,心情好,生活也更有滋味。”杨宗祥说。
与此同时,在注溪镇各村寨,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要我整治”变为“我要美丽”,干群同心、聚力共建的理念深入人心。
从岑石公路沿线的焕然一新,到衙院村整村示范的辐射带动,注溪镇让“聚力合心”不仅成为治理探索的生动注脚,更化作奔向“幸福同心”的鲜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