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王岩弟 肖明忠) 连日来,在天柱县凤城大坝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内,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机器轰鸣声中,收割、装袋、转运一气呵成。稻谷的醇厚清香弥漫空中,满载稻种的车辆驶向烘干场,勾勒出一幅机械化丰收图景。
“今年,我们公司在天柱种植制种水稻8000余亩(1亩=0.0667公顷),实现了从机耕、机插、机防到机收的全程机械化作业,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益。”县农业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项目负责人魏亚辉站在田埂上,脸上洋溢着笑容,手指着远处轰鸣穿梭的收割机介绍道,“得益于良好的管理和技术应用,今年预计亩产200公斤以上,每亩纯收入至少1000元。”
魏亚辉介绍说,收割回来的稻种采用机械烘干技术,实现了种子安全、高效干燥,有效降低风险,保障了种子品质。并且采取订单模式成效显著,明年将继续深化与20多家企业的合作,力争把种植面积扩大到2万亩以上。
种有定向,销有方向。种植大户肖宗珍对此深有体会:“我连续种了三年制种水稻,今年种植100亩。有保底价,销路不愁。公司还提供技术指导,制种水稻种植时间为6个月左右,真正实现了周期短、见效快、经济效益好的目标,特别适合我们老百姓种植。”
据介绍,县农业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订单保底收购价为每公斤16到20元,让农户吃下了“定心丸”。
“看今年这长势,每亩田预计纯收入1000多元!”肖宗珍望着连片的稻田,满脸喜悦。
作为全省主要粮食生产基地县,天柱享有“黔东粮仓”的美誉。近年来,该县将杂交水稻制种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来推进,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合作社+订单”发展模式,有效激发农民种植积极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稳定增收,推动了制种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升级,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今年,天柱县杂交水稻制种面积1.03万亩,主要品种有野香优粉丝、野香优海丝、野香优金星丝苗、荃优607等16个优质品种。值得一提的是,全县制种综合机械化率已达到82%,其中机耕和机收环节实现100%机械化,不仅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降低了人工成本,为产业增效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