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8月06日

“三个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杨巧艳 张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近年来,黔东南州利用民族文化优势,通过民族节日共庆交融、民族体育共享交融、民族村寨共居交融,持续打造民族团结升级版,推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州有形、有效、有感。

一、黔东南州“三个交融”实践及成效

(一)民族节庆激活文化传承,共促民族交融

素有“百节之乡”美誉的黔东南州,以节搭台、以节聚人、以节交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是培育节庆品牌。按照“一县一节”思路,以热闹非凡的“苗年”“侗年”“鼓藏节”“姊妹节”“谷雨节”等传统民俗活动为主体,打造一批规模较大、特色鲜明且较有影响力的节庆品牌。二是创新活动形式。在传统节日活动中创新融入互动环节,融合娱乐性与互动性进行一体化展示,让游客深度参与,沉浸式体验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融入节日活动的愉悦氛围中,潜移默化促进各民族文化认同和心灵相通。三是推动互鉴互融。通过旅游宣传推介、农特产品展销、直播带货以及推动“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等,有力促进了各民族文化互鉴互通互融。

(二)特色赛事点燃运动激情,共聚团结力量

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民族体育赛事既推动了民族体育事业发展,又架起了民族团结“连心桥”。一是培育特色赛事。通过持续举办“村超”“村BA”、“姑妈篮球赛”、贵州环雷公山马拉松等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体育赛事,不仅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和游客积极参与,不断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的范围。二是完善设施建设。充分利用闲置校区、老旧设施等资源,完善体育场馆、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等,促进“一场一馆一公园”建设,为群众提供了便捷的健身场所,也为举办体育赛事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丰富群众体育活动。除了大型赛事,黔东南州还积极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促进各民族相互交流学习,增进各民族间的团结友谊。

(三)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共享发展成果

黔东南州被誉为“原生态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通过深入推进民族村寨共居,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各民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促进民族交融。一是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改善民族村寨基础设施条件。以黎平县为例,2024年实施43个民生项目,完成73个村寨“水改”和2691户“电改”工程,解决了民族村寨用水用电难题。二是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将沿线的民族村寨、传统村落串珠成链,促进传统村落互联互通,积极打造“快旅慢游”精品旅游线路网络。同时,大力培育民族民宿,提升乡村文化旅游“软实力”,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三是壮大特色文化产业。推动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有机融合,促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增加各族群众收入,如丹寨县卡拉村,全村超86%的群众从事鸟笼加工,推动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促进了民族村寨共居交融和特色经济发展。

二、黔东南州“三个交融”面临的问题及短板

(一)创新不足,限制了节日活动共庆交融协同发展

一是区域交流还不畅。黔东南州“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民族文化多样性,让节日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的同时,也增加了沟通交流的阻力和成本。加之民族节日都自有特定仪式流程及文化寓意,跨文化接受存在难度,跨区域联合策划、协同推广较为困难,规模集群、品牌效应受限明显。二是政策扶持存短板。目前,在民族节日共庆共融方面的政策支撑仍不够有力,对民族节日活动的组织、管理和引导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导致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盲区短板。同时,由于缺乏专业的民族节庆策划管理人才,加上资金扶持有限,难以满足协同发展需要。三是载体创新仍滞后。民族节日活动多以传统歌舞表演、祭祀仪式、民俗展示为主,传播范围和受众群体有限。

(二)机制不畅,约束了品牌赛事共享交融联动推进

一是赛事品牌化缺乏统筹谋划。当前,州内各种赛事风生水起,但由于沟通协调机制不健全,各地各部门缺乏全局统筹,州内外资源和平台利用不充分,未形成有效合力,难以形成品牌化规模化效应。加之赛事信息互通不畅,彼此活动时常冲突,一定程度削弱了民族体育共享交融成效。二是活动市场化难以系统整合。黔东南州现有赛事多局限于传统形式,创新创意不足,市场化运作不成熟,导致各民族体育赛事知名度低。同时,因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民族体育赛事没有统一形象标识与文化符号,辨识度低、传播性弱、冲击力小,系统融入市场困难,制约了民族体育文化影响力与经济价值提升。三是体旅产业化未能协同融合。民族体育项目多以传统节庆临时展演为主,未与旅游线路、景区深度结合,参与性、体验性项目少,难以留住游客进行深度体验。此外,总体上体育场地数量不足、配套设施陈旧,影响到群众参与体验和赛事传播效果,限制了体育旅游产业化协同发展与综合效益释放。

(三)保障不力,制约了特色村寨共居交融巩固提升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黔东南多高原山地,各旅游景点较分散,许多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和旅游综合服务设施开发滞后,制约了民族村寨的发展和游客的参与度。二是保护传承矛盾突出。传统建筑因缺乏修缮资金与科学维护,破损严重,部分民族语言、习俗、技艺因年轻一代外出务工,传承断代风险加剧。村寨文化保护机制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难以实现民族文化的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传承,威胁到共居交融的文脉根基。三是产业融合发展不力。当前大多民族村寨产业仍以单一传统农业、初级旅游业为主,产业链短,附加值低,上下游产业衔接不畅,未形成集群效应。品牌建设滞后,市场融合发展竞争力弱,难以通过产业融合带动村民持续稳定增收,制约了民族村寨共居共富交融的发展进程。

三、深化实施“三个交融”的建议

(一)“四着力”增强民族节日共庆交融幸福感

一是着力促进区域合作交流。加强州内县市之间以及湘、桂、鄂等区域节庆活动方面的沟通交流,探索合作开展跨地域、跨民族的节庆活动,进一步增进各民族互动交融,共同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打造更大影响力的民族节庆品牌。二是着力加大政策扶持与规划引导。高度重视民族节庆的保护与发展,探索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机制,大力扶持民族节庆活动的策划、组织、宣传及设施建设等。制定全州民族节庆规划,统筹规划节日定位、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鼓励各县市结合自身特色,打造“一县一节庆”品牌。三是着力深挖民族节日丰富内涵。建立全州民族节庆数据库,深挖民族节日的丰富内涵,赋予每个民族节庆独特的文化IP。四是着力展现节庆活动时代精神。与时俱进融入现代元素和时代精神,吸引更多年轻人和游客参与。既传承民族文化,又激发群众积极性和幸福感,促进节日活动与农、文、旅、商深度融合,相得益彰。

(二)“四强化”提高民族体育共享交融参与率

一是强化特色赛事打造。结合黔东南特色体育项目和民族文化,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体育赛事品牌。持续办好“村超”“村BA”“姑妈篮球赛”等赛事,不断提升办赛水平、赛事规模和影响力。进一步创新赛事载体和内容,致力增强互动性、趣味性、知识性、体验感。二是强化要素保障支撑。探索设立民族体育发展专项基金,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制定鼓励民族体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民族体育产业的开发。大力推进“一场一馆一公园”建设,在民族村寨和旅游景区,配套建设与民族体育相关的设施,为民族体育活动提供基础保障。三是强化推进文体旅融合。将“村BA”“村超”等有效地与台江、榕江的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开发具有民族体育特色的旅游产品和线路,吸引游客前来观赛旅游。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游客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需求,进一步促进体育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四是强化区域协同发展。开展与其他地区在民族体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积极参与国内外体育赛事相关活动,学习借鉴先进的体育发展经验和管理模式,提升黔东南体育赛事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不断激发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四巩固”提升民族村寨共居交融满意度

巩固传承创新基础,增进文化认同。推动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探索举办文化交流活动,打通各民族语言交流障碍,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不断增进各族群众感情。创新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培养扶持力度,支持开展传帮带活动,培养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才。

巩固设备设施基础,改善生活条件。加大民族村寨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水电供应、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确保全州各民族村寨道路平整畅通,方便群众出行和物资运输;保障水电供应稳定安全,满足村民日常生产生活需求;提升通信网络覆盖质量,促进信息流通,让村民能够及时了解外界信息,促进各族群众更好融入现代化生活。

巩固产业发展基础,促进经济增收。立足民族村寨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推动民族村寨农文旅融合发展。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利用独特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和传统建筑,发展乡村旅游,鼓励支持群众发展特色手工艺品制作,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沿线餐饮、住宿、手工艺品销售等相关产业发展。

巩固宣传教育基础,营造团结氛围。探索举办民族团结讲座、开设民族团结宣传专栏等,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通过示范带动各族群众团结友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对民族村寨干部群众的法治教育,引导干部群众遵纪守法,依法处理民族关系和矛盾纠纷,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鼓励村寨之间互联、互帮、互助,增进相互了解信任,切实营造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和谐共处的融洽氛围。

(作者单位:中共黔东南州委党校)

--> 2025-08-06 1 1 黔东南日报 c303356.html 1 “三个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