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康莉
连日来,我州各受灾县坚持把灾后恢复重建与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持续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用恢复重建成果和群众满意度检验学习教育成效。
洪水退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成为最紧迫任务。州民政局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实施民政救助。截至8月5日,已实施临时救助1357户5128人、发放救助资金476.67万元;发放慈善资金1211万元,慰问9788户。后期将进行动态管理,确保“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当天柱县石洞镇冷水村458户村民家中重新响起久违的“哗哗”水声,被雷电击毁的50KVA变压器经县水务局连续10个昼夜抢修终于恢复运行——这仅是全县供水保卫战的一个生动缩影。
6月底,天柱县受持续强降雨天气影响,多个乡镇(街道)水务设施遭受损毁。县水务局党员干部闻“汛”而动,组建党员先锋队,冲在抢修一线保供水。据了解,在此次抢险救灾工作中,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接到的35件涉水求助工单全部实现48小时内办结。该县在学习教育过程中,聚焦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和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组织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立足岗位、创先争优,把群众的“需求清单”转化为干部的“履职清单”。
道路中断、桥梁受损,如同割裂家园的血脉。我州各地组织党员干部带头冲锋,大型机械轰鸣不息,交织成灾后重建的奋进乐章,全力抢修被毁基础设施。“前段时间道路因暴雨发生几处塌方,十天就修通了,今天去挂丁赶场就不用走路去了。”凯里市三棵树镇长青村村民潘大凤对抢修公路的速度很是满意。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凯里市交通运输局将全市道路灾后恢复重建工程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来抓,采取“先抢通、后修复”原则,出动挖掘机、铲车、运载车等装备122台次,抢修水毁道路10条,方便群众出行。
洪水冲刷导致从江县城部分排污管道破损,污水渗漏、气味扰民。从江县委及时回应群众关切,迅速启动城区及下江、停洞两镇排污项目修复工程。施工围挡内,工人们正加紧修复主管道、加装新管网。“听说这次是彻底修好,以后不用再闻这味儿了,这可是件大实事!”附近居民们的期盼,正是从江县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中“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问题”要求的直接体现。
在三穗县台烈镇小台烈村的危桥改造现场,县交通局党员干部陶绍湖向记者介绍道:“这座桥承载着周边3个村寨近2000人的出行,汛期导致桥墩开裂,成了危桥,影响通行。经过抢修,现在不仅提升了承载能力,还增加了高度和宽度,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隐患。”
三穗县将18座危桥改造作为“民生实事清单”头号工程,组建由交通、水务等部门党员干部组成的专班,实行“一桥一党员监督员”制度。针对灾后重建时间紧、标准高的特点,创新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较常规流程缩短工期40余天。
灾后重建不是简单的恢复原貌,而是以此为契机进行全面提升,实现“版本升级”,向着建设更加美好家园的目标稳步迈进。
近日,榕江古州一小校长龙安波一有空便到学校施工现场看进度、盯质量。“今天重点是新楼的围墙施工、墙面贴瓷砖和教室粉刷。我们将在8月20日前基本完成全部重建和修复工作,并将教学和办公设备安装调试好。”按照计划,学校的“班班通”将全部更新,办公电脑配置齐全,舞台改造升级,广播系统更新为定向智能系统,以“村超”足球场的标准建设新的足球场。“我们不但要建成,还要建好,让老师和同学们在更美丽的校园里工作和学习。”
据悉,州教育局全面推进榕江、从江等县教育系统灾后重建工作,确保受灾学校在8月底前完成受损校舍和设施设备的修复与重建,保障学校如期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