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8月07日

施洞镇平兆村:

“双色产业”结出致富果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图为张学彪在基地察看黄蜀葵长势

本报讯 (通讯员 杨江华) 大暑时节,台江县施洞镇平兆村井洞坳的山路上还飘着薄雾,16亩黄蜀葵花田已热闹起来。六旬老人张猫发蹲在花丛中,正将一朵朵饱满的金黄花朵轻巧摘入布袋,指尖沾着晨露。

“每天早上采两小时,一个月能稳拿900元,家里的农活也不耽误。”她边说边笑着把装满花的袋子递向田埂边的村民。

不远处,平兆村干部张学彪正弯腰察看花株的生长情况。“这片16亩的花田是3月种下的,现亩产已突破2000公斤,按每公斤1.6元的订单价算,收益还是很不错的。”张学彪说道。

今年年初,镇里组织的一次到外地学习农技培训,让张学彪第一次了解到黄蜀葵。黄蜀葵抗旱耐瘠、田间管理简单、药用价值高、市场前景稳。回村后,张学彪立刻行动起来。党员会上讲前景,村民家里算细账,他磨破了嘴皮子,终于说动几户乡亲“第一个吃螃蟹”。

从整地育苗到技术把关,他全程扎根地里。而今,16亩金灿灿的黄蜀葵迎风绽放,亩产突破2000公斤。三个月的盛花期里,6位像张猫发这样的村中留守老人和暑期回村大学生,在家门口实现了灵活就业增收。

在黄蜀葵产业初见成效的同时,张学彪并未止步。他敏锐地意识到单一产业的局限,同步流转20余亩土地,引入优质紫薯品种,精心布局出“致富双保险”。

“黄蜀葵采完,紫薯正好挖,活儿也接上了。”他指着一旁长势喜人的薯田介绍。县农技专家实地调研后给出的“定心丸”,更让他信心十足:“村里的土壤条件,是种紫薯的好材料!”

得益于“订单农业”模式的保障,紫薯收购公司早已到田间地头商量收购事宜,亩产2000余公斤的紫薯,3厘米以上的每公斤2.6元,3厘米以下的每公斤1.2元,连有轻微损伤的薯块,公司也照单全收,最大限度保障种植户的收益,解决了后顾之忧。

小小黄蜀葵,三个月花期不仅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更让留守群体实现了“顾家增收两不误”。而紫薯产业的嵌入,则有效消除了单一种植风险,延长了土地“生金期”。一黄一紫“双色产业”,为村庄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甜才是真的甜。”张学彪说。他计划着成立合作社,统一为村民提供种苗、技术并拓宽销路,让更多乡亲加入这份“双色产业”。“双色产业”不仅让土地实现四季“生金”,更让留守群体既能顾家又能增收,为村庄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动能。

--> 2025-08-07 施洞镇平兆村: 1 1 黔东南日报 c303526.html 1 “双色产业”结出致富果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