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今年以来,我州以扎实的工作作风,深入推进“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引领陋习风俗向文明风气转变,全力打造美丽乡村,最终实现房前屋后净庭院美、村容村貌净村庄美、人居环境净生态美的“三净三美”目标。
扎实“两清”:从杂乱到整洁的蜕变
我州明确“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旨在全覆盖,而非打造示范亮点。在清理乱堆乱放方面,积极引导群众将房前屋后收拾整齐,把公共区域打扫干净,实现物品摆放有序、庭院整洁、村庄清洁。同时,倡导各村寨每周固定一天作为“环境整治日”,形成常态化的环境维护机制。
雷山县出台《清理乱堆乱放规范标准》33条和《旅游村寨民宿卫生规范标准》75条,为清理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三穗县款场乡则创新管理模式,采用“定点存放+智慧巡检”,构建起房前屋后秸秆、建筑垃圾及废弃农具“日产日清动态清运体系”,有效疏通了街巷梗阻节点,让村庄道路更加畅通。
在清理残垣断壁工作中,我州先分类摸清应清理(修缮)的建筑物并建立台账。对于存在安全隐患且无保护使用价值的残垣断壁、房屋、圈舍等,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序进行清理;对于有保护使用价值或群众不愿清理的,引导因地制宜实施修缮,消除安全隐患,使其整齐美观。
截至目前,全州组织了31000余次全村性质的卫生清扫活动,清理乱堆乱放65000余处。罗列应清理、修复点6857处,已完成清理2102处、修缮730处,清理率达41.3%。通过这些努力,曾经杂乱无章的乡村逐渐变得整洁有序,房前屋后焕然一新,庭院美景初现。
深入“两改”:村容村貌的华丽升级
“改厕”与“改圈”工作是提升村容村貌的关键环节。在“改厕”方面,我州坚持室内厕室外厕同治、公厕私厕同治、治厕治水同治的原则。开展“首厕过关”培训,落实“四方会审”制度,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卫生户厕改造。积极推广使用三格式户厕、农村节水型负压马桶等卫生厕所,并发布全省首个市级农村下水道水冲户厕建设及管理领域地方标准,建立健全农村厕所“建管运维”机制体系,确保厕所改造后能够长期正常使用。
雷山县在“改厕”工作中积极探索,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而在“改圈”工作中,坚持“农建、农用、农享”原则,综合考虑养殖基础、农村意愿以及资金、劳动力等因素,稳步推进畜禽养殖破废圈舍改造、生产设施提升、粪污处理设施完善。
雷山县重点抓好微生物发酵和干湿分离两种粪污处理工艺示范场(点),强化“首圈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全县畜禽圈舍改造建设。岑巩县对需要进行养殖的规模养殖圈舍进行修缮,修建粪污收集池(桶)、干粪堆积棚、雨污分离沟(管)等设施,实现粪污收集发酵后就近就地低成本还田,既改善了环境,又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截至目前,全州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14700户,其中新建改造农村卫生厕所12857户,问题厕所整改1843户,完成省厅下达目标任务及州民生实事2.4万户的61.2%。计划改圈1147户,目前已完成改造622户,完成计划数的54.22%。随着“两改”工作的深入推进,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改善,村庄变得更加美丽宜居。
持续“两治”:守护人居与生态之美
在污水治理方面,我州坚持“一村一策”,因地制宜推广生态治污技术,统筹推进污水管网建设与环境综合整治。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治理,有效解决了农村污水排放问题,改善了水环境质量。
在垃圾治理方面,我州运用“网格化”管理模式,依托贵州省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数字化监测平台,对农村生活垃圾清运车辆运行轨迹和收集点清运情况进行实时监管,确保垃圾能够及时、规范地清运处理。
麻江县成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工作组,建立“周调度、月通报”工作机制,拟定相关工作方案,明确“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四级处置体系目标。同时,完善设施,提升收运能力,以行政村为单位,按照标准配置收集站点,并逐步向30户以上自然村寨延伸,让垃圾治理更加精细化、规范化。
榕江县全域化构建起三级联动的垃圾收运网络(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数字化监管平台实现632个村寨全流程智慧管理。通过多元化“积分激励+村规民约”激活村民自治,市场化“户缴+村筹+财政补”多元筹资破解资金瓶颈,形成山区“基础设施网、数字治理网、群众参与网”三网融合的生态治理模式,实现行政村运行率和30户以上村寨覆盖率长期维持在95%以上。
截至目前,2025年度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目标188个村,已完成73个村、完成率38.82%;当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50.8%。全面建成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站174座,在农村配备垃圾转运车152辆、配备垃圾清运车905辆、配备垃圾收集点12949个,当前30户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运设施覆盖率97.6%。2025年累计处理垃圾43.27万吨,垃圾清运率89.13%。
从脏乱差到洁净美,如今的黔东南乡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庭院充满生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庄美丽宜人;人居环境舒适宜居,生态和谐优美。“三净三美”的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