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玉婷 魏丽萍 周重新
八月的镇远县,青山含翠,稻浪翻金。
8月8日,记者走进镇远,探寻这里独特的生态密码与蓬勃的经济动能。
在江古镇山背村2.3万平方米的现代化肉牛养殖基地里,镇远县兴农肉牛发展有限公司经理向涛正熟练地指挥工人调试青贮饲料打包机,1280余头肉牛悠闲地咀嚼着青贮饲料。
“我们的牛粪通过干湿分离技术,转化为有机肥和生物质燃料,既解决污染问题,又为周边牧草基地提供了天然肥料。”向涛指着正在运转的粪污处理设备介绍道。
该公司通过建立“牛粪生物有机肥料+青贮玉米+高产牧草”生态农业产业模式,购置干湿分离设备,修建500立方米沼气池,铺设沼液管网,对粪污进行干湿分离;发酵后的干粪作为有机肥施用,沼液污水处理后喷施到种植基地。根据循环发展模式,开辟了高产牧草基地1100亩。
这种“肉牛养殖—粪污资源化—有机种植”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看这头牛,长得多好!出栏后将直接供应粤港澳大湾区。”向涛满脸自豪地说,“自2020年以来,公司依托大湾区市场,每年有100余头肉牛在东部市场上销售,销售额达200余万元。”
2024年,公司出栏肉牛1400头,产值突破3200万元。其打造的“黔山壹牛”民俗风味庄,更成为镇远古城夜经济的新亮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品尝特色美食。
作为“公司+合作社+农户+餐饮”模式的践行者,兴农肉牛公司通过“六统一”服务,即统一采购第四代优质母牛销售给农户饲养、统一采购保险、统一防疫、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种改良、统一回收牛犊,将1200户农户紧密纳入产业链。
江古镇是全县肉牛存栏量最大的乡镇。过去各村搞产业像“撒胡椒面”,现在通过联村党委统筹,资源整合后效益翻倍。
近年来,江古镇立足地区优势和资源禀赋,强化组织引领,推行“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和“小规模大群体”相结合的种养模式,打造集种植、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目前,江古镇肉牛存栏10100头,发展100头以上养殖场3个,实施肉牛养殖“小规模大群体”示范户152户。
在黔康源的天麻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层叠的松林下,一垄垄天麻正茁壮成长。
2015年,许乃红创办黔康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带领村民在林地里种植天麻、茯苓、灵芝等林下经济作物。范围覆盖黔东南外,还辐射遵义、毕节、黔西南、黔南州及铜仁等5个市州,公司自主研发的天麻面条、天麻酒等多款深加工产品,通过“小许农家货”电商平台销往全国,2024年销售额突破3800万元。
“让老百姓在家门口挣钱,吃到产业发展红利,过上更幸福的日子。”公司董事长许乃红告诉记者。
数据显示,近年来,公司采取“公司+电商+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与县内多个乡镇签订产业发展特色农业种植计划,在羊场、大地等乡镇带动农户1062户,种植天麻、茯苓、灵芝等林下中药材2.43万亩,基地每年带动就业20000余人次,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吃上“产业饭”。
从“公司+农户”的肉牛产业,到“天麻+电商”的林下经济,镇远县以生动实践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不仅体现在单个企业的突破,更在于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
近年来,黔东南州聚焦农村产业发展规模小、主体弱、同质化等问题,打破地域和行政范围限制,最大限度整合资金、项目、技术等资源,将“单打独斗”变“全域共富”,实现各村发展互惠共赢。
雷山县以达地水族乡为试点,探索推行联村党委模式,既带动乡村产业升级,又满足游客对特色美食的体验需求。2023年,达地水族乡打破乌空、也蒙、排老、达地4个村地域壁垒,率先成立联村党委,引进广东优质餐饮企业进驻西江千户苗寨,建立农特产品供应链销售桥梁,按照“前店后厂”思路,发展订单农业,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取暖”。
黎平县推行“乡镇(街道)联合社或公司+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村级集体资产+社会资本”等模式,由联合社或公司统筹组织各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和群众,通过资源开发、资产经营、产业带动等方式,共同推进村级集体经济产业项目发展经营,形成党组织引领、合作社或公司规范化经营、群众广泛参与的抱团格局。
锦屏县平略镇,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推行“联合社+公司+农户”发展模式,整合全镇17个村级合作社的资源,推进农业产业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在全州各地,通过探索联村发展模式,将联村共建嵌入产业发展链条,让村与村打破地域樊篱,实现优势互补,或抱团深耕特色种植,或联手打造乡村旅游,或共建农产品加工基地,同念一本“发展经”,“联”出共富方程式,形成了“绿水青山—绿色产业—共同富裕”的良性循环。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从“联村共建”到“全域共富”,这里的实践生动证明:只要找准路径,绿水青山就能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而“联村共建”这把钥匙,正为黔东南乡村振兴打开一扇新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