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8月12日

江南大学“手指上的中国”实践团 走进从江开展非遗传承和社会实践活动

本报讯 (江南大学 供稿) 近日,江南大学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手指上的中国”实践团队走进从江开展非遗传承和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带着摄像机与画具,在11天里完成了一场跨越千里的文化对话——用镜头记录非遗火种,用美育课堂为乡村儿童打开艺术之窗,以“科技赋能+文化传承”双轮驱动,为破解非遗发展瓶颈、激活乡村教育内生动力贡献青春智慧。

镜头对准活态传承,在苗寨侗乡打捞文化记忆。在岜沙苗寨,队员们扛着摄像机,跟随苗族老人穿行于吊脚楼群之间。老人腰间别着祖传的火药筒,在表演场里向实践团成员们展示着镰刀剃头、鸣枪迎礼等。这是“最后一个枪手部落”独有的风情。“我们希望通过镜头记录下这些珍贵的民族瑰宝,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江南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研究生张澜杰在拍摄时谈到。实践团队走进苗绣非遗传承人滚叶道女士家中,深入探寻非遗传承人的日常生活。在岜沙苗绣工坊,团队用镜头拍摄绣娘指导孩子们练习基础针法,年龄较小的孩童用彩线在布片上模仿蝴蝶轮廓,稍大的则尝试完成简单的锁绣,纯真童趣与古老技艺在工坊里碰撞出独特火花。“这种‘边学边玩’的模式,既降低了技艺传承的难度,也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增强文化认同。”工坊负责人介绍道。

在小黄侗寨鼓楼里的火塘边,侗族大歌歌师吴德荣正在教队员们唱《劳动歌》。他挥动手指打着节拍,歌声里的热闹与田野的劳动身影相互呼应。“以前全村人都唱,现在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了。”歌师的叹息让队员们沉默,实践团悄悄延长了拍摄时间,把歌师教队员们唱歌的场景也收进镜头。

11天里,团队走遍3个村寨,累计拍摄素材超800分钟。为了捕捉侗族大歌的和声细节,队员们日夜坚守,早出晚归。“有些老人家不会说普通话,我们就请当地学生帮忙翻译;设备太重走不动了,大家就轮流背。”实践团成员张田莹展示着自己的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写着与各寨非遗传承人的交流过程。这些带着体温的素材,将成为讲述苗侗文化当代生存状态的第一手资料。

课堂连着大山内外,用创意激活乡村儿童的艺术基因。在从江县丙妹镇中心小学的教室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画的蜡笔画。这里的600多名学生中,80%是留守儿童,由于专业美术教师短缺,学校美育课程相对单一,实践团队精心设计了“色彩心理学”“奇幻实验室”“环保创意秀”等美育主题课程,通过互动体验式教学,激发孩子们的艺术兴趣和创造力。

在“色彩心理学”课堂上,队员们引导孩子们用不同颜色表达自己的情绪。“红色代表热情,蓝色让我想到大海和天空。”五年级学生小潘在课堂上分享道。通过色彩游戏和心理绘画,孩子们学会了用艺术表达内心情感。“奇幻实验室”的课堂永远充满惊喜,团队成员许锁鹏向大家讲解不同化学元素燃烧会产生不同色彩的火焰,带领孩子们制作风动力车、机械臂等富有趣味的机械装置。

“这些课程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艺术素养,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了用创新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丙妹镇中心小学校长王绍东对本次支教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此前,从江县文旅局组织“手指上的中国”社会实践活动团成员举行座谈会暨启动仪式,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和相关乡镇负责人、非遗传承人参加座谈。其间,实践团为岜沙村、小黄村、高华村、云上月亮非遗工坊、丙妹镇中心小学颁发“江南大学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社会实践合作单位”牌匾,为非遗传承人滚叶道、吴荣德颁发“江南大学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校外实践导师”聘书;丙妹镇中心小学向实践团成员赠送了锦旗和荣誉证书。

“乡村振兴离不开教育振兴,而美育是乡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实践团带队老师章琳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校地合作,建立起美育帮扶的长效机制,让艺术的种子在乡村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对于参与实践的学生而言,这次经历不仅是专业能力的锻炼,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学生们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际,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综合素质,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 2025-08-12 1 1 黔东南日报 c303918.html 1 江南大学“手指上的中国”实践团 走进从江开展非遗传承和社会实践活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