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邱力 龙思全 杨育森
初秋的清晨,黄平旧州机场,群山环绕中显得宁静幽深。80多年前,这里曾是贵州境内唯一对日作战的机场,无数战机由此腾空,奔赴抗战前线。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大举侵华,国民政府退守重庆,亟需建设战略空军基地,而当时位于湖南的芷江机场已暴露。为了有效地抗击日寇,国民党于1939至1940年选定在黄平旧州西门外大坝,秘密修建军用机场,用于战机的临时迫降、加油和维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在东南亚开辟印度、泰国、缅甸名为“驼峰”的航空运输线支援抗战。为缓解芷江机场压力,中美达成协议:美方提供装备与技术,中方出地出人,将黄平旧州机场扩建为甲级机场。
抗战时期的旧州机场隶属于中美联合成立的第十四航空队(即陈纳德将军指挥的“飞虎队”),这里曾驻扎美军800余名飞行员、700余名地勘人员和中国300余名飞行员、上千名技术人员,以及负责机场防务的一个步兵师、一个高炮团、一个工兵团,配备了战斗机、轰炸机、侦察机、运输机百余架,其中不乏B—24“解放者”重型轰炸机和大型运输机等当时先进的机型,与湖南芷江机场一起承担湘桂、滇缅乃至东南亚地区的空中防务。
旧州机场建成后,飞虎队的战机频繁从这里起飞拦截日机,甚至主动出击轰炸敌军据点。据统计,仅1942年至1943年间,飞虎队就从旧州机场起飞执行任务200余次,击落敌机数十架,极大地削弱了日军空中力量。
在湖南芷江机场被炸毁之后,旧州机场一度作为“西南中心机场”使用,在陈纳德及常驻指挥官麦锐门的指挥下,从这里起飞的飞机直接参加对日空军作战,先后与日本空军作战数十次,取得了辉煌战绩。
1944年4月,日军发动旨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旧州机场出动60余架次战斗机和轰炸机前往增援,在击落击伤多架日机的同时,猛烈轰炸日军地面部队。1944年底,日军从广西进犯贵州,旧州机场每天都派出轰炸机,以一批9架、3架一组的编队飞往黔南、广西一带执行轰炸任务,有效阻滞了日军的进攻势头。
1930-1945期间,贵州省建设的机场有23个,其中抗战爆发前建的机场有13个,抗战爆发后新建机场10个。在这些机场中,黄平旧州机场的战略地位尤为突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设施,成为盟军在西南地区最重要的空军基地之一。
从1943年秋到抗战结束,旧州机场的中美空军共击毁击伤日机200余架,对保证“驼峰航线”的畅通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美联盟反抗法西斯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