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8月18日

贵大学子以实践 探寻岑巩傩戏的传承路径

本报讯 (通讯员 杨元彬 王煜 秦弋力 王颖 田有霞 王欣荧) 近日,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傩乡知行队”来到岑巩县平庄镇平庄村,围绕“非遗治理视角下傩戏活态传承赋能乡风文明”主题,开展为期一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据悉,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傩乡知行队”队员通过走村入户、实地访谈、文献梳理与部门对接,深入调研国家级非遗项目——傩戏的传承现状、困境与治理实践。从民间艺人到文化管理者,多角度听取意见、搜集素材,力图还原非遗与乡风文明的关系,通过寻思州傩戏的发源地,找到非遗与村落共生文化的图景。

在平庄镇街头斜坡上,有一大片木屋寨子在夏日的晨光中分外耀眼。这里是平庄镇平庄村凯空自然寨,也是集镇街市的入口处。“傩乡知行队”实地探访非遗项目思州傩戏传承人肖光华,走进他的傩戏传习所、与他的弟子交流,近距离感受这一古老戏种的独特魅力。屋中悬挂的数十面“傩面具”,有的已有数百年历史,依旧保存完好。

“‘傩面具’的保存需要条件,只有严格按条件储存,才能千万年不朽。每年入秋要过水清洗,傩面才不会坏、才不生虫。”肖光华介绍。

知行队队员表示:“非遗不仅是艺术,更是情感与文化记忆的纽带。在这里,传统技艺不应只是看,更值得被懂和传。这是一种图腾,聚人心,振精神。”

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队员们走村串户,走进村民家中与他们围坐交谈,聆听傩戏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回响;走访平庄村“两委”、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及县史志办等关键单位,深入探寻非遗治理的现实图景与制度支撑。

平庄村村干部坦言:“协助传承人建好、管好‘傩文化馆’,调动村民积极性,自发参与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维护,这种守望相助的氛围,不仅是一个文化村庄的标配,也是让非遗活起来的深厚土壤。”

在县文体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向知行队队员介绍:“岑巩县目前正在构建包括传承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培养、民族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传播阵地建设、数字化抢救保护以及成果出版发行在内的‘六位一体’保护机制,全面激活非遗生命力。”

县史志办主任刘府平表示,傩戏不仅是民俗表演,更承载着心理抚慰、伦理教化与精神联结的文化价值。作为一种寄托生活美好祈愿的传统形式,傩戏的核心内容倡导向善、尊老爱幼、和睦乡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期间,“傩乡知行队”通过实地走访,探寻傩戏在乡村的活态传承,梳理出非遗与村落共生的文化图景。从面具雕刻到节庆表演,从研学基地到文化传播阵地建设,无不凝聚着地方政府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推动非遗与乡村发展融合。

--> 2025-08-18 1 1 黔东南日报 c304504.html 1 贵大学子以实践 探寻岑巩傩戏的传承路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