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龙仙桃 王璇) 秋阳穿过菌棚的塑料膜,洒在凯里市旁海镇水寨村村民杨王雄麻利的手上。她正将刚采收的红托竹荪分装成筐,雪白的菌裙上还沾着晨露。“这活儿踏实,三个多月挣了一万多。” 她笑着说,脸上满是欢喜。
作为“菌中皇后”的红托竹荪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而水寨村独特的山水禀赋恰好契合其生长需求。村“两委”瞅准这一优势,接连引来贵州鑫亿佳、菌菇源两家企业,在该村搭起菌棚,让“娇贵”的红托竹荪在这里生长。
产业发展、农民受益是关键。“土地流转有租金,进棚干活有工钱。”村民们算起增收账,脸上乐开了花。目前,每天有60到80名村民在菌棚里忙碌,分拣、打包,动作娴熟麻利。按每天100至160元的工钱算,人均月务工收入3000到4500元左右。闲置土地也焕发新生,每亩200元的流转费,让昔日“沉睡”的土地变成了持续生金的“钱袋子”。
在冷链分拣室,一箱箱封装好的红托竹荪正等着发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今年,这里的红托竹荪亩产达1000多公斤,亩产值约8万元,160亩基地预计产值可达1200万元。除了红托竹荪,该村120余亩羊肚菌也长势喜人,预计产值225万元。
“明年要搞菌包生产,让产业链再延伸些。” 村支书吴松学望着满载菌菇的运输车远去,眼里满是期待。在旁海镇,这一朵朵撑开的竹荪,正化作村民手中的“致富伞”,撑起乡村振兴的 “甜蜜钱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