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8月27日

遍地开花的“便民服务点”

○ 王文莉

今年,小城有了明显的变化:曾经端着“架子”的饭店,甚至五星级酒店,都悄悄把摊位摆到了街头,成了居民口中最亲切的“便民服务点”。

楼下的家常菜馆是最先“放下身段”。刚入夏,老板就打出“便民快餐”的红色横幅。素炒时蔬10元一份,红烧排骨12元,带一盒米饭——这个价格,便宜又实惠。我第一次光顾,是为了躲懒。那天不想开火,站在餐车前犹豫,服务员笑着问:“尝尝烧茄子?刚出锅的,油少,不腻。”深紫色的茄子裹着透亮的酱汁,西红柿和绿色辣椒点缀其中,看着似乎很不错。到家一尝,果然没让我失望,软绵入味,挑剔的老妈吃了也赞不绝口。

后来我才知道,这道烧茄子是老板的“秘密武器”——很多居民跟我一样,嫌在家做烧茄子太麻烦,要先炸再炒,油溅得灶台上到处都是,做完一身油烟味。饭店的大锅炒出来,火候刚好,还省了自家打扫的功夫,自然成了爆款。

有一次,我碰到熟悉的张阿姨,她正把两份快餐塞进布袋子。“给楼上李奶奶带的,”她指着餐车说,“老人家腿脚不便,以前顿顿吃剩菜,现在每天来买份热乎的,多省心。”老板在一旁搭话:“不光老人,好多上班族接完孩子,直接打包,回家就可以吃现成的。”说话间,穿校服的中学生、戴安全帽的工人、拎着水果的主妇,都在餐车前排起了队。曾经“体面”的饭馆,成了街坊邻里的“大厨房”,接住了很多普通人的日常需求。

医院附近有家高级饭店,转变更让人感慨。以前路过,总见门口停着婚车,LED屏上滚动着“承办各类宴席”的广告。它在这条街上开了十几年,今年也摆起“便民服务点”的摊位,走近一看,保温桶里摆着小米粥、鸡蛋羹,都是适合病人的软食;旁边的餐盒里,是给陪护家属准备的红烧肉、炒青菜。有护士熟稔地买了两个菜包:“夜班饿了垫垫,比便利店的加热食品强多了。”

一个男人买了素菜,蹲在路边就着馒头吃。他说:“医院食堂的菜太淡,外面小馆子又贵,这里便宜实惠,能吃饱比啥都强。”

最让人意外的,是一家五星级酒店的街头摊位。谁也没想到,他们也把餐车推到了路口的树荫下。穿着酒店制服的厨师,戴着洁白的高帽,面前却不是精致的摆盘,而是用一次性餐盒装的小酥肉、狮子头、油饼、沙拉、凉菜,卤鸡爪都码得整整齐齐,价格牌上写着:油饼3元,小酥肉、红烧肉20元一份——这个价格,比店内的自助餐厅便宜多了。

有位老阿姨开心地说:“以前觉得五星级酒店高不可攀,现在把饭送到家门口,味道好,还放心,这才叫服务呢。”

一个刚下班的年轻人,提着刚买的红烧肉、凉菜、油饼,给家人发微信语音:“别做饭了,我带点菜回去。”屏幕亮起来的光,在暮色里晕开一圈温柔的光晕……

这些“放下身段”的服务点,不只是卖饭的摊位,更是递给普通人的一张“便民卡”——它让忙碌的日子多了些从容,让疏离的空间有了些温度。原来,真正的体面,从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把日子过到实处,把温暖送到人心上。

--> 2025-08-27 1 1 黔东南日报 c305476.html 1 遍地开花的“便民服务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