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10月01日

黔东南州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对策研究

□ 舒莞香 王力

习近平总书记2025年3月17日在贵州省考察时指出,“办好老百姓的事,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搞好乡村治理。”强调了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也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黔东南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动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着力构建区域党建、党群互融、多元共治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各县(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成效显著。但仍存在党建引领有薄弱环节、引领能力仍有差距、引领的保障机制不到位等问题,影响了基层组织治理效能的提升。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建好治理主体、培强治理能力、强化治理保障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一、建好治理主体:构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主体框架

1.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

从州级层面出台措施,健全基层组织机构,在加强村(居)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建设的同时,强化村(社区)妇联、民兵连及“两新”组织等建设,突出政治引领功能,重点提升基层组织力,引领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增强党的意识、纪律意识、责任意识。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村(社区)基层党组织,加强村(社区)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规范党内教育和组织生活,不断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优势。

2.加强基层“领头雁”培养,把人才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

一要选优配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注重从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人员、退伍军人、大学毕业生等群体中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群众信得过的优秀人才担任基层治理“领头雁”。二要用好党校、农广校、职校等培训平台,通过系统化培训开展技术指导和经验传授,提升基层治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实战能力。三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储备库,加快后备人才培养。制定科学合理的后备人才选拔标准,对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返乡创业人员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跟踪培养,确保基层治理工作后继有人、充满活力。

3.加强各部门联动配合,把协同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

一是明确党建工作主体责任。构建县(市)委、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党组织四级联动的基层党建责任体系,明确各自的职能定位,推动党组织从“单一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构建“一核多元、共建共治”治理格局。二是健全跨部门协作机制。依托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强化职能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治理壁垒,整合公安、民政、司法、人社等职能部门力量在基层治理中形成工作合力,形成问题共商、责任共担、成果共享,提升治理效能和服务精准度。三是推进“网格+职能”融合治理。以“党建+”为引领,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将公安、城管、消防等职能部门纳入网格治理体系,打造“四合院”微治理、商场楼宇党建、“街长制”等党建品牌,引领基层治理路径延伸、向好。

二、培强治理能力:提升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1.定责:厘清职责,提升治理效能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轴心”作用,依据“权责法定”的原则,进一步厘清村(社区)与职能部门、与街道的职责边界,落实好村(社区)工作清单制和准入制,探索村(社区)党务、政务相对分离模式,改变村(社区)“权小事多”状态,让村(社区)基层党组织实现“轻装上阵”,把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2.扩权:权力下放,夯实治理根基

通过优化审批流程、简化办事程序等,赋予镇(街道)更多统筹协调权、资源调配权和应急处置权,推动人财物和权责利对等下沉,增强基层“接得住、用得好”的能力,缩短决策链条,实现快速联动与精准治理,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统筹力、组织力与执行力。同时,强化权力运行监督,确保放权不放责、用权受监督,实现权力与责任、能力与担当相匹配,夯实基层治理根基。

3.赋能:组织引领,激发自治活力

强化组织引领,着力推进“寨管委”“十户一体”“社区红管家”等品牌建设,通过搭建协商议事平台、培育基层社会组织、完善村规民约等方式,激发居民自治活力,推动群众从“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志愿服务队、居民议事会等平台,拓宽参与渠道,发挥党员、退伍军人、“五老人员”等群体的带头作用,以“微治理”撬动“大民生”,真正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群众身边的治理效能。

三、强化治理保障:打造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骨干队伍

1.配足基层治理人员,夯实人才基础保障

根据基层社会治理的实际需求,科学核定基层治理人员的编制数量,在稳定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副书记、主任、文书、安监员、计生宣传员“五大员”或“六大员”的基础上,建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到村(社区)任职、新录用公务员到村(社区)锻炼机制,配备专职的网格员、调解员、安全员等,确保每个村(社区)都有足够的人力投入到治理工作中,为基层治理注入新的活力。

2.加强干部培养锻炼,推进治理干部职业化

职业化发展是村(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方向,应结合新阶段基层组织治理特点和规律,建立基层治理人员职业发展机制。一是建立定向培养机制。在选聘、招考基层服务人员时,优先录取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同时与高校、职业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开设基层治理定向培养班,为基层治理储备专业化人才。二是制定系统的干部培养计划。根据基层治理的不同岗位需求,定期组织基层治理人员参加政策法规、业务技能、应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邀请专家学者、业务骨干进行授课,并开展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实践活动,提升基层治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三是推进基层治理干部职业化进程。明确职业晋升通道和标准,建立完善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对达到一定标准的干部给予相应的职业资格认定,激励干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基层治理干部队伍。

3.完善激励保障制度,稳定基层治理队伍

一是提升村(社区)工作人员薪酬待遇。建立村(社区)干部“基本报酬+绩效+创收奖励”的结构性岗位补贴长效机制,统一为村(社区)基层组织治理工作者购买城镇职工养老、居民医疗等社会保险以及缴纳住房公积金等。建立以实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村(社区)工作者基础报酬与岗位等级相对应,绩效报酬由镇(街道)根据考核等次拉开差距,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让更多优秀人才愿扎根、能干事、有奔头。二是拓宽村(社区)工作人员成长空间。建立健全“村(社区)专职工作者—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镇(街道)党政班子成员”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从优秀村(社区)干部中选拔乡镇(街道)领导干部、考录公务员、招聘事业编制人员的力度,拓宽基层干部晋升通道,切实让优秀村(社区)工作者有更多晋升空间,让其干有所盼。三是强化对村(社区)工作人员的人文关怀。建立健全村(社区)工作者心理疏导机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和咨询服务,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帮助他们缓解工作压力,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定期组织村(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同时,关注村(社区)工作者的生活需求,对家庭困难的村(社区)工作者给予适当的帮扶和救助,解决其后顾之忧。总之,通过物质激励和人文关怀,增强村(社区)工作者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关怀,干劲十足做好本职工作。

(作者单位:中共凯里市委党校)

--> 2025-10-01 1 1 黔东南日报 c309633.html 1 黔东南州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对策研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