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10月01日

岑巩县推进“种业强县”建设的几点建议

□ 吕南海

“十四五”以来,岑巩县紧紧围绕“提升水稻产业良种化水平、保障种源供给安全”核心目标,着力破解“基地宜机化程度不高、产业链前后端贯通不足、产业组织化水平较低、育制种人才短缺”四大瓶颈,推动水稻制种产业实现了由小变大,由弱到强的精彩蝶变,着力推进“种业强县”建设。

一、岑巩县种业发展现状

岑巩县依托资源禀赋,持续发展水稻制种产业50年,先后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是贵州省唯一的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近年来,岑巩县把水稻制种产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动发展。2025年,全县发展水稻制种面积4.23万亩,生产又香优龙丝苗、又香优郁香等80个品种(组合),带动农户1042户制种,产业覆盖10个乡镇70个村1.8万户农户,产种930万公斤左右,产值2.6亿元以上。同时带动周边三穗、天柱、松桃等9个县市发展水稻制种面积2.5万亩以上,通过以大带小、以强带弱引领黔东水稻制种产业集群发展。

二、推进制种大县主要措施

(一)坚持规划引领,实现制种基地由分散向集群转变。一是统一规划布局。立足全县资源禀赋、稻田空间布局,科学编制《岑巩县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发展规划(2022—2025年)》,构建“一核一中心十园多基地”发展格局,将4.5万亩适宜制种水田上图入库、刚性保护,力争建成以岑巩为核心、覆盖周边9个县(市)的黔东水稻制种产业集群。二是统一土地流转。按照“县级统筹、乡镇主抓、村级负责、国企代管”原则,引导农户将制种土地全部流转到村级合作社,再集中交由县属国有企业润达集团公司统一管理分配。三是统一区域划分。根据不同品种特性和订单需求,按照“一坝一种,相对隔离”的原则科学划分基地,着力破解“插花地”难题,夯实制种规模基础。2025年,全县分品种、分区域对357个水田坝区生产的80个水稻品种进行合理布局,有效避免了隔离风险。

(二)坚持县企共建,实现水稻育种由代制向自研转变。一是县企共建繁种。通过整合县内制种资源,引入全国种业阵型企业广西兆和种业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贵州兆丰种业公司,实现优势企业与优势基地深度合作,积极构建“企业+合作社+种农”的生产体系和“公司总部+片区生产经理+技术员”的精细化管理服务体系,改变过去“代制”问题。二是科企合作育种。持续支持种业企业与中国水稻研究所、贵州省水稻研究所等省内外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探索科企合作商业化育种新模式。贵州兆丰种业有限公司与贵州省水稻研究所合作选育的珍野优SNR6、贵香优311、万兆茉莉早等3个新品种(组合)成功进入2025年贵州省区域试验,原香优191进入续试阶段,开展252个新组合试制和545个组合鉴定观察工作。三是政企联动推种。党委、政府主动牵线搭桥,依托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邀请省内外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新品种试制、新组合测优、新品种评比、新品种示范,对展示示范中表现优异的品种,组织企业、种植大户“看禾选种”。同时,积极组织制种企业销售团队赴全国各地布点展示,大力推介本土自育品种,全县建成“看禾选种”基地120亩,集中展示与示范种植品种100个。

(三)坚持主体培育,实现制种企业由量少向质优转变。一是强化保险兜底。全面推行水稻制种“农业政策性保险+地方特色保险”模式,加大制种保险财政补贴力度,财政补贴比例达70%,保额从1500元/亩提升至2300元/亩,实现水稻制种保险全覆盖,有效防范制种风险,保障制种主体收益。二是强化政策激励。用好制种大县奖励资金政策,开展水稻种子生产竞赛,推广水稻制种高产技术,提高水稻种子生产管理和单产水平,增加制种主体收益,制种主体从2021年303户增加到2025年的1042户,产业覆盖带动全县1.8万余户农户,户均增收5060元。三是强化技术指导。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育、“思州稻种工”等项目,积极开展水稻制种技术培训,扎实开展农技人员创新创业和“揭榜挂帅”行动,统筹用好省、州下派科技特派员力量,组成水稻制种产业服务团,下沉田间开展技术指导,培育水稻制种“新农人”,切实提升制种主体生产管理水平。累计培育高级农艺师20人、“土专家”110人、农民技术员295人。

(四)坚持数农融合,实现生产模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一是打造智慧化平台。强化制种物联网系统和“智慧制种”APP应用,大力推广无人机巡航、无人机飞防、测土配方、智能控制等技术,全面提升生产管理和基地监管效能。目前,建成无人机低空遥感自动机场1个、田间气象监测点32个、可视化远程站点30个、土壤墒情监测点8个,覆盖高标准智能化制种基地5000亩。二是完善社会化服务。充分发挥“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品牌优势,发展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队伍,通过订单服务、全程托管等方式,为制种产业精准提供机耕、机插、机收、烘干等社会化服务。全县拥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9家,社会化服务制种面积4.01万亩,农户种植成本降低20%左右。三是推动宜机化改造。统筹用好国家制种大县奖补资金、高标准农田等项目资金,分步推进宜机化改造、灌排设施提升、耕地质量提升等工程,实现制种基地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2021年以来,全县整合资金3.1亿元,建成3.2万亩适宜机械化的高标准制种基地、千亩高标准水稻制种基地10个,全程机械化制种运用率达70%以上。

三、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虽然岑巩县水稻制种产业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围绕以岑巩为核心的制种产业集群尚未形成,水稻制种产业一直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没能从区域性发展上进行规划,导致产业发展规模未能实现量的突破,制种规模小、散、弱。二是基础设施依然薄弱,部分基地农田水利、道路、电力设施老化,抗灾能力不强,种子烘干、加工、仓储、质检等设施设备不足,影响产业收益。三是制种全程机械化程度不高,如机插、机械化授粉等方面存在短板。四是科研攻关、水稻制种育种人才紧缺,“育繁推”一体化进程能力不足,产业链条较短。对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推进“五化”基地建设,促进水稻制种“育繁推”发展。要深入实施县企合作共建,提升水稻制种产业服务能力,强化种源基地保障,全力发挥种业龙头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周边镇远、天柱、玉屏等县集群发展。要持续开展水稻制种基地“宜机化改造”,加快补齐短板,改扩建产地加工服务分中心,新增烘干设备,着力提高产业效益。

(二)持续强化种业科技体系搭建,增强种业市场竞争活力。深化岑巩县水稻智慧制种管理平台建设,全面推行数字化管理和溯源体系,实现基地“一张图”全面数字化管理,将手机变成“新农具”,精准管控制种全过程,提升生产管理和基地监管效能。大力实施杂交水稻制种科技创新示范、水稻商业化育种、制种产业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及应用等项目,支持制种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水稻商业化育种联合攻关,增强种业市场竞争力。

(三)不断扩大社会化服务范围,促进制种产业节支增效。要实施高素质种业人才培训、村企合作种业振兴示范、规模化制种、种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等项目,培育壮大制种企业主体和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构建种业专业化生产服务体系,促进水稻种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要深化制种区域全程机械化服务,推动智能化、自动化成套装备技术集成与应用,提高耕、种、防、收和烘干等环节的农机装备和作业水平,力争水稻制种基地全程机械化水平达85%以上。

(四)切实加强产业要素保障,提高农户参与制种积极性。坚持政府在基地规划、建设、管理、布局中的主导作用,严格基地管理与布局,持续强化“一法一条例”的普法宣传和执法落实,进一步稳定制种生产秩序。要增强种子管理和质量检测机构能力,提升监管与服务水平。要全面推行水稻制种保险政策,创新水稻制种保险险种和条款,充分调动各方参保的积极性,降低制种风险。

(五)着力谋划好“十五五”规划,确保水稻制种持续发展。要推动优强企业与优势基地融合发展,采取“制种大户+公司+当地农户”和“制种公司+当地农户(合作社)或大户”等运营模式,示范引领周边县(市)发展水稻制种,加快构建“岑巩核心+周边县域”的20万亩产业集群体系。力争到2027年,岑巩发展水稻制种6万亩、带动周边县发展6万亩,形成10万亩以上的黔东水稻制种产业集群;到2030年,岑巩发展水稻制种10万亩,带动周边县市发展10万亩,最终形成20万亩的黔东水稻制种产业集群,实现从“制种大县”向“种业强县”转变,筑牢黔东种业发展根基。

(作者单位:岑巩县人大常委会)

--> 2025-10-01 1 1 黔东南日报 c309634.html 1 岑巩县推进“种业强县”建设的几点建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