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杨绍晨) 近年来,从江县法学会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局,以入驻县乡两级综治中心为契机,积极探索法学会职能作用发挥的新路径、新模式,通过资源整合、功能拓展、智库赋能、法治引领等举措,实现了从“物理相加”到“化学相融”的深刻转变,为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贡献了法学力量。
坚持系统集成,下好资源整合“一盘棋”。自县法学会工作站入驻综治中心以来,实现各类法治资源的有效汇聚和高效协同。一是机制深度融合,嵌入实战平台。推动法学会工作站与综治中心在场地、人员、制度、工作流程上的全面融合,工作站人员纳入综治中心统一管理调度,常态化参与中心工作例会、联合值班、形势研判等,形成“一体运作、联动响应”的工作格局。二是专业力量汇聚,建强法治“智库”。充分发挥法学会联系面广、人才荟萃的优势,精心遴选资深律师、退休政法干部、相关行业部门业务骨干等优秀会员,组建“法学咨询专家库”,有效推动“书本上的法”向“行动中的法”转化,使优质法学资源直接服务基层一线。三是平台共享共用,延伸服务触角。主动嵌入综治中心覆盖城乡、贯通上下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选派149名会员全员进驻731个基础网格,将法律咨询、法治宣传、矛盾调解等法学会核心职能,通过网格平台更直接、更精准地延伸到村(社区),打通了法治服务“最后一公里”。
聚焦实战实效,打造法律服务“前哨站”。入驻综治中心后,县法学会工作站的功能定位更加突出实战性、服务性,成为基层法律服务供给的重要前沿阵地。一是前端介入,提供精准法律咨询。在综治中心服务大厅设立常驻法律咨询窗口,组织专家会员轮流坐班,面向群众提供免费、专业、便捷的法律咨询服务。二是中端赋能,攻坚疑难复杂矛盾。充分发挥法学咨询专家的专业优势和中立第三方身份的公信力,积极参与综治中心分流指派或直接受理的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和信访案件的调解化解工作。三是末端巩固,开展常态“法治体检”。组织会员专家主动下沉,为辖区内的中小企业、专业合作社、村(社区)提供“法治体检”服务,帮助排查梳理在内部管理、合同履行、劳动用工等方面的法律风险和隐患,提出合规建议,指导规范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助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发挥智库作用,担当科学决策“智囊团”。县法学会工作站不仅是法律服务的提供者,更是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一是参与风险研判,提供法律对策。定期参与综治中心组织的治安形势、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研判会议。二是助力依法行政,规范治理行为。对综治中心工作中涉及的重大决策、规范性文件制定、复杂执法活动等问题,法学会及时组织专家进行法律审核、论证,提供专业咨询意见和合法性审查支持,确保各项治理活动在法治轨道上平稳运行,助推法治政府建设。三是深化实践研究,反哺理论创新。紧密围绕基层治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法律适用中的热点难点,组织会员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和理论文章。今年以来,县法学会法学专家累计参与县级层面形势分析研判会议7次,组织撰写相关高质量论文15篇。
强化法治引领,筑牢基层善治“压舱石”。依托综治中心贴近基层、直面群众的平台优势,法学会工作站持续深化法治宣传教育,着力培育基层法治土壤。一是实施精准普法,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结合“宪法宣传周”“民法典宣传月”等重要节点,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二是培育法治文化,营造浓厚社会氛围。通过典型案例解读、以案释法、创作推广法治文化作品等多种方式,生动传播法治精神,努力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三是培训骨干力量,提升基层法治能力。将网格员、人民调解员、村(社区)法律明白人等基层治理骨干作为重点对象,组织开展法律知识、法治思维和矛盾纠纷调解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其运用法治方式发现问题、化解矛盾、服务群众、管理事务的能力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