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吴玉富 陆小玲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并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和全过程,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在锦屏县,当地通过盘活历史文化和非遗资源,不仅让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更探索出了一条文化赋能、产业兴县、传承育人的特色振兴之路。
走进隆里古城,历史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可触可感的生动场景。这座拥有600年历史的军屯古城,借助沉浸式情景演出与多样互动体验,将游客引入历史脉络之中,成为故事的“亲历者”。自国庆中秋小长假期间持续推出文旅活动以来,静态的文化资源被巧妙“激活”,文旅融合的深度推进,有效拉动了周边餐饮、住宿与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
游客周开芳表示:“我今天是第一次来到隆里古城,活动的氛围非常浓厚,体验了很多小游戏,非常有趣。”
文化的生机,也在指尖流转中悄然绽放。曾经多用于家庭日常的侗族刺绣,如今在锦屏县棉园刺绣合作社的推动下,依托“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发展机制,2025年实现产值300万元。古老的“指尖技艺”正逐步转型为促进群众居家灵活就业、助力增收的“指尖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坚定的力量。
绣娘陈细荷说:“盘轴滚边绣这门手艺让我很踏实,在家还可以照顾小孩和老人,一个月下来也有两三千元,忙的时候月收入有四五千元。”
文化的根脉,需要薪火相传。锦屏县创新性地将“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常态化,在城关五小等多所学校开设特色课程,让非遗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这不仅是对传统手工艺的传习,更是对文化自信与认同的深层次培育。
县城关五小学生潘贵萍说:“我感觉刺绣很有趣,等我绣完这个作品之后我要送给爸爸妈妈。”
刺绣老师杨代梅表示:“看到学生很认真地学我们本地方的民族文化,他们学得有信心,我比他们更开心,因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后继有人。”
锦屏县城关五小校长杨泽培说:“我们学校开设了非遗进校园的社团,主要是为了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锦屏文化产业的兴起与繁荣,离不开系统性的顶层设计与有力的政策支撑。从资金投入到机制创新,多项要素保障共同构筑了文化振兴的坚实基底,为城乡融合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
从隆里古城的活化利用,到侗族刺绣的产业振兴,再到校园课堂的匠心传承,锦屏县正以文化为纽带,编织出一幅文化兴盛、产业繁荣、人民幸福的乡村振兴绚丽图景。

